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形成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之美的起点。她在艺术与实用两个方面的博大精深,是任何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既蕴藏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奥秘,又诉说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绵延不绝。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篇幅集中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有 晋人尚韵 的回味无穷、 唐人尚法 的规矩方圆、 宋人尚意 的曲径探幽、 元明尚态 的婀娜多姿,还有 清人尚碑 的朴茂雄健。
怀素,约活动于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后来移居长沙。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并热衷草书艺术。约大历七年(772)北赴长安及洛阳,寻求进一步发展。由于他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
在20世纪的日本艺坛,井上有一有“巨匠”之称,他是一位代表了20世纪后期日本的艺术家。海上雅臣著的《井上有一:书法是万人的艺术》是详述井上有一人生轨迹的评传,分为八个章节,著者用与井上有一亲密接触留下的很好不错记录以及井上有一日记中记载的私密的个人生活,展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井上有一,呈现其中鲜为人知的逸事对全面理解井上有一大有裨益。有一用生命不断完善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勇于审视自己,反省自我,同时又意识超前,寻求突破。他从一个小学校长转身而为代表日本20世纪后期的艺术大师,走过了与他人极不相同的人生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代造就了井上,井上在作品中也表达了他对战争和苦难的感受。同时,作为一位艺术家,井上有一也表现出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家的纯粹性,他性格倔强,而又自信满满,使他的艺术作
《解密 》为“书法工作室”丛书之一,本丛书是为了结合当今书法界发展的现状而设置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当今书法界有影响的书法家。 这套丛书的作者在阐述自己心得时都有较为独特的方式,我们可以从每本书每个章节的标题上看出他们的关注点。在讲解时注重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了一般工作室教学中导师和学生面对面传授的功能。一些书法技巧中的关钮之处,经过作者轻轻点拨就显得豁然开朗。所以,这套丛书还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所在。
《行书/人美书谱》为《人美书谱》行书卷系列丛书一卷,具体包括:《王羲之行书丛帖(宝晋斋法帖本)》《集王字圣教序三种》《摹王羲之兰亭叙六种》《晋、唐名家墨迹》等。全书四色印刷,精校颜色,力求还原拓本原貌。部分碑帖还在后附有局部放大版本,供读者临习参考。
姚茫父为民国时期有名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姚华著的这本《如晤如语(茫父家书)》为姚茫父写给长子姚鋈的56通家书。信中饱含为人父对儿子的尊尊教诲。信函内容除提示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涉及了国学的指导,包括书法运笔的重点,提示如何阅读古文,指导如何作诗写词等等。同时,也与其子分享收集碑刻、拓片的喜悦之情。另附姚茫父与王伯群书17通,内容主要为《弗堂类稿》出版,及为二子求职事宜。
《历代书家经典大系:王铎》是一本将对王铎书法作品的导读、生平事迹介绍、艺术风格形成等学术要素,与精美图片的欣赏以及字帖的实用临摹等功能汇集于一的专题性书籍。它既区别于单纯的名家作品集,也区别于学术研究性的专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将学术性、实用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且开本、章节安排充分而合理,非常适合普通的学书者和具有功底的提高者们阅读、使用。
每三年一届的“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是浙江书协高层面的展示平台,已成为推动浙江书法发展的活力载体和品牌展览,也成为浙江书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广受全国书坛所关注。 《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作品集)》》汇编了“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获奖和入围作品300余件,是一本全面体现浙江“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书法作品集。
吴江地处江南,自古富庶,人才辈出。该地亦是中国书画之乡,曾不断涌现大量的书画家及书画收藏家。吴江博物馆现存有大量吴江籍书画家作品及海内名家名迹,为同级博物馆中收藏作品数量与品级较高的之一。《笠泽华翰:吴江历代书法家精品集》为从馆藏书画作品甄选出的书法精品合集。与其他书画类的图书不同,《笠泽华翰:吴江历代书法家精品集》在编过程中,以大量的精力对所涉作品进行细致的释文工作,并附有详尽的作者介绍及背景资料,使读者能容易地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欣赏与学习。
《解密 》为“书法工作室”丛书之一,本丛书是为了结合当今书法界发展的现状而设置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当今书法界有影响的书法家。 这套丛书的作者在阐述自己心得时都有较为独特的方式,我们可以从每本书每个章节的标题上看出他们的关注点。在讲解时注重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了一般工作室教学中导师和学生面对面传授的功能。一些书法技巧中的关钮之处,经过作者轻轻点拨就显得豁然开朗。所以,这套丛书还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所在。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书信类,字字珠
“70年代书家”是特指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书法篆刻家群体。他们出生的70年代,以及成长的8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的变局、经济的改革、文化的碰撞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观念。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或者80年代的书家群体相比,“70年代书家”的成长历程确有其特殊之处,可以说,他们是当代书坛承前启后的一代。 “70年代书家提名展”自2001年开始策划、2002年在苏州美术馆首展以来,已历时十多年,陆续在连云港、大连、天津、衡阳、漳州、枣庄、开平、昆山、南京、乐清、北京等十几个城市展出,出版十余种作品集,在当代书坛产生较大影响。获得提名参展的“70年代书家”,在总体稳定的同时,每次人选不尽相同,并逐步有所增加。他们是全国各地“70年代书家”中推选出来的精锐,
宋元丰五年农历七月,被贬谪於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写下着名的《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出《赤壁赋》一文。两赋为姊妹篇,於是便有前後赤壁赋之称。被後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两篇优美佳作,为人们深深喜爱。元代大德五年,着名书家赵孟頫应友人之请,书写两篇《赤壁赋》并绘苏轼像一幅。 有方家评论:赵氏这件墨蹟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此书点的写法最为特别,其姿态繁多,长点、短点变化无常,藏露多取侧势,信手点来,俯仰自如。这件墨蹟为纸本,册页,每页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十一点一厘米,现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