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约活动于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后来移居长沙。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并热衷草书艺术。约大历七年(772)北赴长安及洛阳,寻求进一步发展。由于他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
《余秋雨书法系列丛书》和一般的书法作品册有着本质的区别,“用文学书法”是余秋雨书法集的精神所在,也是书中的亮点和出彩之处。余秋雨用现代散文的形式,用干净而有体温的笔调来阐释传统文化。今译《心经》,颇为不易;要让大量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更是艰难。今译,是译而不释,也就是只能将深奥的佛理渗透在浅显的现代词语中而又简洁无缠,这是本书的努力。书中《写经修行》一文,是对《心经》的切身感悟。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文。作者对《心经》恭录过很多版本,本书集中了普陀山刻本、宝华山刻本和雅昌刻本三种。其中作者对刻于宝华山的草书文本更为满意。普陀山和宝华山都是著名佛教圣地,有缘把手抄的《心经》镌刻于这样的圣地,是一件大事。书中还汇集了历代七位书家的《心经》作品,供读者对比
马承源(1928-2004),浙江镇海三北镇方马村人,1928年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1954年起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组长、青铜研究部主任。1985年至1999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退休后任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兼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他为上海博物馆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对青铜学有着很深的研究,还善于书法篆刻。故今将其书法篆刻作品结集出版,《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以表示对马承源先生的缅怀。
步出夏门行《拟魏乐府》呈孤桐老人、得长沙翁病起讯,忧喜间高二适贺诗三首之一、孤桐老八十九寿,高二适奉诗一首等。
本书为顾跃十余年来作品结集。画集按绘画作品、艺术理论和艺术家资料分为三个部分,涉及的内容多样、层次丰富,有历史题材的绘画探索,绘画国际化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等等,图文并举,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是当代艺术中的作品与批评的结合。
《四季唐诗》一书为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二零一九己亥年书法年历,汇集有关唐诗的书法作品共计60幅,按春夏秋冬分类,各15幅。杨先生的书法将汉隶、魏碑与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米芾等行草书自然结合,在遵循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将历史沉淀与精妙变化相结合,形成独特书法个,其作品“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如山石坠地,轻盈如燕子点水”。唐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本书选择了唐诗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高雅、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夏昼偶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风行》等,以传统的行书书写而成。所选作品短小精悍、意境颇深,让读者在唐诗和书法中寻求文化传承的乐趣,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十二年来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让多的市民由艺术的欣赏者、爱好者走向并成为艺术的创作者。以艺术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的美好,憧憬的梦想。通过让市民走近艺术、参与艺术创作,不断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将一如既往地秉承艺术创作规律,立足创新,夯实平台,提升内涵,努力创作出多弘扬真善美的精品力作。《光辉历程 第六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套装共3册)》收录了获奖作品。
宋元丰五年农历七月,被贬谪於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写下的《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出《赤壁赋》一文。两赋为姊妹篇,於是便有前後赤壁赋之称。被後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两篇优美佳作,为人们深深喜爱。元代大德五年,书家赵孟頫应友人之请,书写两篇《赤壁赋》并绘苏轼像一幅。 有方家评论:赵氏这件墨蹟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此书点的写法最为,其姿态繁多,长点、短点变化无常,藏露多取侧势,信手点来,俯仰自如。这件墨蹟为纸本,册页,每页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十一点一厘米,现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