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行书因其灵活多变、法无定法,自汉代产生后,便很快超越其他书体为更多人所使用,历代大书法家无不以行书见长。为此,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四卷 行书卷,从历代大书法家的行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0件神品,如 天下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开创尚意书风典范的苏轼《寒食帖》,等等,并邀请10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王羲之的自然天成,颜真卿的天真率性,苏轼的写意理性,米芾的洒脱自如,黄庭坚的劲秀妍媚,赵孟頫的六体兼能,文徵明的儒雅端庄,董其昌的稳健精致,王铎的浓墨淋漓,傅山的跌宕多姿,尽现行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于字间的兼容并包与动静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楷书虽出现较晚,却是正式、规范、通行的书体。故现代人学习书法,大多从楷书入手。 中国书法之美 第三卷 楷书卷,从历代书法大家的楷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1件神品,如 正书之祖 《荐季直表》, 楷书典范 《黄庭经》, 小楷之宗 《洛神赋十三行》,等等,并邀请11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钟繇的幽深无际,王羲之的怡怿虚无,王献之的逸气纵横,欧阳询的险绝刻劲,虞世南的圆融遒逸,褚遂良的婉媚遒逸,颜真卿的刚正博大,柳公权的清刚骨立,赵孟頫的端庄典雅,文徵明的清新秀逸,何绍基的圆浑沉厚,尽现楷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方正平直、法度庄严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篆书是古老的书体,是现代中国人了解上古社会文化,了解先民是如何在书写中一步步创立 美 的原则的活化石。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卷 篆书,从殷商至清代的篆书作品中精选出13件名品,如代表中国书法源头的殷商甲骨文, 晚清四大国宝 中的毛公鼎铭文和散氏盘铭文,见证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石鼓文,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殷商甲骨文的质朴天然,毛公鼎铭文的雍穆浑朴,散氏盘铭文的率意散漫,中山王器铭文的精劲奇丽,楚金文的瑰丽烂漫,石鼓文的字画高古,峄山碑的沉稳淡泊,秦权量诏铭的随意天成,袁安碑与袁敞碑的舒展宽博,李阳冰的精劲圆畅,邓石如的雄奇朴厚,吴让之的翩翩多姿,赵之谦的妙趣横生。尽现篆书的曲线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字间的和谐自然、均衡有序的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作者和作品流传后世,了解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读者自身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了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快捷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杨飞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全彩白金版)(精)》按年代概括时代风貌,分阶段介绍各个时期的特点与风尚。收录历朝历代书法的珍品精品,讲解文字凝练传神,一本书开拓你的艺术感觉空间。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个人艺术修养。
暂时没有内容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起推出了“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系列”,几年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成为了书法碑帖市场中异军突起的一套拳头产品。 目前,本系列已拥有35个品种,精选魏晋至清各代名手的小楷书迹,不仅关注名迹,更发掘佳作,系统地进行整合。本系列图书设计典雅,精印呈现,手感颇佳,又不失书卷之气,让读者从中能体味到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展示了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习不可多得的一套小楷字帖。
唐寅,字伯虎,明朝画家、文学家。本书由书法理论家对其最经典影响力的法帖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鉴赏解读,一册在手,既可欣赏法帖,又可借助专家点评加深理解法帖的妙处所在,是一本的艺术鉴赏图书。
中华民国二年秋,西泠印社成立,艺术大师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这位书法、绘画、篆刻、释文皆精的领军人物,不仅名满神州,也誉扬海外。现代书法大师齐白石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吴昌硕逝世时,于右任曾书挽联:“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家名。”其阅历及艺术成就方家多有述备,编者不再赘述。在书法领域,吴昌硕还曾写下相当数量的楹联珍迹,并留存于世。 《吴昌硕楹联名品》谨选其行书联十二副,隶书联三副,篆书楹联十六副,计三十一副,编辑成册。这些楹联珍迹,大都是其古稀之年后“人书俱老”的精品力作。
1.本书张建会选择了隶书中的经典碑刻《礼器碑》与《张迁碑》进行分析讲解。 2.全书共分为九章,在对《礼器碑》与《张迁碑》做了简析后,分别从《礼器碑》的基本笔画之横竖撇捺,横折、竖弯钩点的写法以及叠格,独体字的结体规律,合体字之左右结构与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与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与全包围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礼器碑》与《张迁碑》的异同关系以及相同例字意临两个方面分析总结。 3.实现了从隶书具体字的部分与整体、实临与意临上掌握此书体的主要特点和学习方法。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
吴颐人先生的书法作品独开生面、自成一家,他将篆隶行草等字体元素、技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奔放、率性而又别具一格的汉简书风。在此集中,吴颐人先生首先对古今简牍出土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汉简书法的艺术价值进行了阐述,本集收录了吴颐人先生的汉简书法七十余幅,内容涉及诗词、楹联、匾额题字等书法作品,其书结体有法,通篇一气呵成,笔墨大巧若拙,浑然静定,气象万千,颇具个人艺术特色,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份学习简牍书法的范本。
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艺术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和人类形影相伴。中国有史以来,始终把艺术教育贯穿到教育活动中,给我们留下极丰富的精神财富。
《有万熹丛书:民国来信及百年名人墨迹》录入了民国名人手札60多封,包括沈曾植、林纾、严复、章士钊、叶恭绰、章炳麟、于右任等人的手札和其他书法形式(对联、诗文等),文后有注释和赏析文章,是学习书法和文字的读本。
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还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任思源主编的《中国书法一本通》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为根据,细说中国书法的风格演变,详解历代书法大师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和书写技法,同时通过实例生动展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法练习技巧。所取各种书体的单字,影印自清朝以前的书法经典,或金石拓片、竹帛碑刻,以期保留原迹形状,不使失真。本书力图将理论讲解与技法训练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字本于右任标准草书歌诀》主编以于右任《标准草书·草圣千文》为蓝本,创编了《于右任标准草书歌诀》,把于右任先生确立的69种标准草书代表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形联部首,全部编写成易学易记、合辙押韵的歌诀,采用印刷体与标准草书集字相互对照的大字本形式编排,并辅之以歌诀释义、书写提示和可供拓展练习用的标准草书例字,内容丰富而实用。为了便于读者检索标准草书例字的来源,书后专门收录了1936年出版的《标准草书·草圣千文》双钩本。《大字本于右任标准草书歌诀》适宜草书初学者特别是中老年读者临习使用,是广大草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对草书大家也有重要的借鉴、参考和收藏价值。本书由魏秋芳,和平,孟繁荣,张学鹏主编。
本书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于明诠对书法里面有意思的那点意思的文章结集,内容涉及书法心灵史与书家文人化、展览与展览体、书法的想法和写法,内容丰富,将书法中有意思的一个个小问题逐条拎出,讲解透彻,语言风趣易读,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历来书法家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