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陆维钊先生的一本书法理论类著作,薄薄一册,内容丰富,语言平实、简明扼要。该书分为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心理表现与手指指挥等内容,对于书法入门学习者了解书法有一定的帮助,亦是重要的参考书。
《王羲之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王羲之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更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刘天琪编著的《欧体书风小楷墓志集萃(1)》内容选录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三通欧体书法风格墓志,分别为《丘师墓志》、《王女节墓志》、《翟天德墓志》。这些作品均为小楷书体,书写风格与欧阳询楷体风格一致,反映了初唐时期的欧体楷书风格。此次出版为 原色原大出版,填补了欧体墓志出版空白,为欧体学习者提供珍贵资料。
本书为根据国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临摹欣赏范本之一。主要收录中国拥有代表性书法作品,分为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等书体,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化度寺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品之一,阶梯规范,线条劲拔,是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很好范本之一。
中国汉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点,将结构相同的字进行分类排列,可以达到“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效果。中国碑帖字典系列丛书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将其逐字剪裁,按偏旁部首归类,予以排序呈现。如此,既可以起到将一字帖中相同或结构相近字,置于一处,从而可以比较其间的细微差异;又便于查找各帖之中的存字,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在练习字体结构以及热衷集字集联等创作的读者提供方便学习和参考。 本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典》为中国碑帖临习字典丛书系列。此碑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王宠小楷精选2》收入了明代书法家王宠的小楷代表名作《游包山诗集》,为其34岁时所书。《游包山诗集》,纸本,纵21.6厘米,横323.5厘米,卷内录诗25首,均见于《雅宜山集》。 此卷小楷运笔精到,字形大小参差有致,古拙中自得妍巧,气韵超逸,婉丽遒媚,堪称精品。《游包山诗集》在结构上的特色是险中求平,古拙中自有妍巧,气韵超逸,婉丽遒媚。
在日本束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卷董其昌书写的行草书卷,书写的是《罗汉赞》二首、《初祖赞》、《送僧游五台》、《送僧之牛山鷄足》等。此卷纸本,纵三十一厘米,横四百七十九点五厘米,系书家传世精品力作。有方家评说此作:前半部分行中带草,结体森然,运笔精到,不争不躁,布局闲适。後半部分草书,运笔飞动流畅,挥洒自如,如龙蛟云雾,然而又不颠不狂,不失圆劲之妙。 《董其昌行草书卷》编者孙宝文将此卷放大印出,谨供读者欣赏、临习。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散称。中华文明 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卒于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故称董华亭;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死后谥文敏,故又称董文敏。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均善书法,人称“明代四大家”,与米万钟齐名,人又称“南董北米”。
古意盎然的章草境界,沉着与痛快兼取,灵动与坚实并存,以章草之古厚隶意为阶,使我们在草书艺术的学习中无论进一步上取战国、秦汉草篆草隶的意象,还是下及晋、唐、宋、元、明、清诸时代杰出书家于今草、大草中率意挥写的气势,皆可在研究章草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自由取用。本丛书所选历代章草名作,首重墨迹,兼及碑石刻本,希望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现代印刷技术 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 可 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书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吴都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
祝允明的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法,自成一家。其小楷稚拙敦厚,又深藏灵秀,领一代风骚,声誉卓著。其往往用笔以中锋为主,笔画呈弧线,圆转精熟。落笔巧妙,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或者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率真而又生机勃勃。其布局章法上,常常纵有列而横无列,字体时大时小,有长有扁,字体结构一般左低右高,少有左高右低,因势取形,不拘常法,上下左右相互呼应,整体十分活泼。 刘清海、赵云雁主编的《祝允明/历代名家小楷珍品》选取其小楷作品五部,供读者欣赏。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王铎擅长诗、文、书、画,于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三月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王铎恪守古法,一生勤奋临池,经历了积累、沉淀和超越三个过程。青年时期,王铎主要师法二王、钟繇,能形神兼备。四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渐入佳境,如行书《题青山庄五律十首册》用笔清爽,字形雄壮。草书《赠子房公草书卷》字迹连绵潇洒,通篇参差错落,富有韵律美。五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技法精湛,臻于妙境。他的草书作品《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草书卷》线条雄健,字形妙奇,如龙蛇盘绕,奔腾飞舞,一泻千里。特别是王铎五十八岁时所作草书《送郭一
该书对《兰亭序》进行逐行逐字讲解和分析,并配合技法进行演示,生动形象,较以往出版过的图书更具使用性和学习性。该书选用的冯承素摹本,在流传至今的临摹本中,最为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格,为最接近原作的唐摹本。利用丰富资料比对观察,可使读者更为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兰亭序》。
《赵之谦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赵之谦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更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刘清海、赵云雁主编的《姜夔/历代名家小楷珍品》呈现了姜夔的小楷名品《跋王献之保母帖》。此帖历来深受世人崇拜,在书坛上具有极高的声誉。从此跋中叙述可知,书家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极为赞赏,并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卷小楷作品以纤毫写就,全卷三千余字,字字如珠,一丝不苟,笔画俊逸,无一丝错漏和迟滞,生动自然,意境空灵。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官至太傅,死后配享曹操庭庙。钟繇擅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有言:“元常真书 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博采众长,自成由隶入楷之新面目,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均为后人临摹本或刻本,主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五表”“六帖”为小楷,“三碑”为隶书。钟繇传世小楷佳作,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