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 心手相应,知行合一 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同志在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毛泽东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集王圣教序碑》这个纪念性的作品,经过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演进,逐步蜕变成一个无可争议、可以代表王字书法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一。然而并不像人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集王圣教序碑》从问世的那天起就是一件王字的书法名品。这个过程与传为王羲之书迹的另一经典《兰亭序》的遭遇恰恰相反。本书的目标是按照《集王圣教序碑》生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再现该碑由佛教经典到书法名典的道路。这会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在王羲之经典化的过程中,《集王圣教序碑》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罗丰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 行世法书第一石刻 《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 以王羲之的名义 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 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 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
本书收录清人论艺杂着、题跋四种,分别是梁同书《频罗庵论书》《频罗庵题跋》和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论书绝句三十首》。 《频罗庵论书》及《频罗庵题跋》,清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辑録梁同书与张燕昌(芑堂)、孔继湅(谷园)、陈铣(莲汀)、温纯(一斋)四人论书手札,集爲四篇。《频罗庵题跋》四卷,题跋内容繁杂,大致按题跋对象的时代先后及题跋的时间先后安排卷次。梁同书论书及题跋之论,多从其切身实践得来,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题跋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举凡碑帖搨本、书画手迹、古籍珍本、逸闻掌故、交游史实、佛典因缘、四方故物、史志考证、名人手稿、碑版异字等皆包含其中,足资参考。 《快雨堂题跋》八卷及《论书绝句三十首》,清王文治撰。《快雨堂题跋》整体以时代先后爲序,卷一至卷六爲书法题跋,卷七至卷八
1979年 马圈湾汉简 的出土,除了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外,对研究书法的演变也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可谓汉代隶书中较为恣纵的 变体 ,其中包含了隶书、草隶、草书多种风格的样式,笔锋清晰俊逸,纤毫毕现,为研究临习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合集)一函三册,精选其中近二百支,分类编排,放大精印,附有释文,以为临习之资。
本书讲述的是有关怀素草书《小园赋》古卷的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以经折装的形式展示了怀素草书《小园赋》的古卷轴;第二部分讲述作者的收藏之路,包括作者的身世、家庭、人生遭际以及追寻怀素草书《小园赋》的曲折、磨难过程;*后一部分是对怀素草书《小园赋》真伪的辨证 从绢丝断代、版本断代、书法特点对比、历代收藏家传承等诸多方面,经与古书法研究专家、学者、鉴藏家探讨,肯定了其真迹身份。写作本书,耗去作者的七年光阴,其中凝聚了一片殷殷之情,有待读者体悟。
本书是篆刻家苏白关于篆刻学习、理论与实践、印谭逸事等的书信集,是极为珍贵的书画研究资料。苏白(1926-1983) ,原名英心,别署陈风,自号"不三不四楼居士",山东福山人。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曾得张叔愚、邓散木等名家指教。其作品大度,强调刀笔意味,具有淳朴刚健、古拙浑厚、气势磅礴的风格。出版有《苏白印蜕》《可染楼印稿》《不三不四楼印集》《鲁迅笔名》等,深受同道赞许。 本书整理了苏白与刘一闻之间往复的全部书信,多达10万字,图文并茂,让更多读者了解苏白老师的人品和艺品,见师生间赤诚之心,得以窥见上世纪印坛艺事。
唐代书法之 广大教化主 褚遂良,其楷书瘦润华逸,刚柔相济,一变魏晋流风。其博涉文史,书法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法二王,精于楷书。其早期风格多刚健朴拙,后逐渐演化为清雅灵润、秀劲舒展的自家风姿。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一出,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有唐楷书始有门户可寻。 《雁塔圣教序》特刊用朵云轩藏明末精拓本,有曾熙题签及边跋。今首次原貌原色精印出版。 本书附《雁塔圣教序》整拓,以观整体神采。
史载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书,二曰章程书,三曰行狎书。钟繇*负盛名的《宣示表》《荐季直表》俱为章程书。章程书即为正书,钟繇也因此被奉为 正书之祖 。 《宣示表》真迹不传,刻本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等,宋时亦有单刻本行世。 本书刊印《宣示表》三种,选用朵云轩藏《宋拓晋唐小楷帖九种》、上海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宋拓泉州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大观帖》明王世贞藏本,俱传世精拓,堪称*组合。 本书附《荐季直表》选用朵云轩藏《真赏斋帖》、王壮弘发现之唐宋墨迹摹本民国照片孤本,可资学习互证。
《吴玉如大字 兰亭序 墨迹》,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是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临写的放大版《兰亭序》。吴玉如先生一生钟爱《兰亭序》,临摹遍数已不可考,流行于世的就有很多种,多见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原大或小字居多。最近有藏者将吴玉如先生所临大字《兰亭序》一通完整公之于众,甚为罕见,观者无不惊叹。此本是吴玉如先生于1977年为其弟子单体乾先生所书,总长26米,字的尺寸是20 20厘米。观之细节,字口清晰爽利,毫发毕现,墨色古朴、厚润,飘逸散淡又法度严谨,尽显《兰亭》神韵。此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字径如此之大,竟神韵犹存,不失《兰亭》风范,这也进一步展现了吴玉如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娴熟的笔墨功底。
杭州因为历史上先有西泠印派的出现和辉煌,继而有西泠印社的成立和国内外影响,再有浙江美术学院高等书法篆刻教育的学科首创,确为印学意义上最重要的城市。本书自杭州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开篇,分章介绍从先秦到新中国二十世纪末止各朝各时期的杭州印学。在杭州,早期仅有极少陶拍、印章、印迹遗存,宋以降更有了一些印人及事迹,清中期出现篆刻流派,清末萌生印学社团,民国除印社、印人外,更有了较系统的印学研究和印学传承,新中国则不仅在以上几方面更趋发达,在保存金石上也颇有作为。本书对这些内容,都尽可能收集、整理材料,加以罗列或分析、阐述。书末还列出杭州印人名录,多有简介,对重要印人兼作索引。
书圣 王羲之兼善诸体,尤工小楷。《黄庭经》笔力惊绝,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影响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诸大家。俗称《换鹅帖》,传书史佳话。 本书附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字法端劲,趣向整严,被称为 小楷极则 ,以资学习互证。 《黄庭经》特刊用朵云轩藏《宋拓晋唐小楷帖九种》,其法度谨严,气逸质宕,意态秀美。《洛神赋十三行》亦朵云轩藏清早期拓本。
《崔敬邕墓志》书刻俱佳,刚柔相济,妍丽多姿。其入目初似拙丑,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局,为北魏志石之冠。 此志拓本极稀,旧说此志出土后仅拓数本,随即掩藏,故原拓极不易得。方若《校碑随笔》记其仅见五本。本书特刊《崔敬邕墓志》费念慈旧藏本,拓工精妙,即为五本之一,藏朵云轩。今首次原大原色精印。
以 心正则笔正 笔谏著称书史的柳公权,其楷书劲健遒逸,自成一家,世称 柳体 。其书法初始柳氏家学,后出入颜真卿,兼收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圆融、褚遂良的疏朗,取精用弘,神明变化,遂以方拓峭险,而别开生面。其*负盛名之《玄秘塔碑》笔法刚劲严整,八法具存,如正人端士,特立廷陛而不可屈挠。 《玄秘塔碑》特刊用上海图书馆藏宋代精拓本,清徐渭仁旧藏。 本书附《玄秘塔碑》整拓,可观原作整体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