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说文部目三种》选取清代书法家王福庵、吴大澂、杨沂孙书写的篆书《说文部目》,进行横向对比编排。因五百四十部目中有许多字较为生僻,特统一进行了注音,以便读者识认。清代金石考据之学兴起,篆书的创作也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如王澍、钱坫、邓石如、赵之谦等大家。此时《说文》备受书家珍视,不少大家对其下过功夫。作为研习《说文》锁钥的五百四十部首,自然也成为诸家临习日课,有书迹流传于世的即有杨沂孙、胡澍、吴大澂、王福庵等人。“篆印必先习篆”,学习篆刻须先临习篆书,因此本书也是学习篆刻的入门临习范本。
本书书法范本取材于智永《真书千字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成四个部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用笔结体、布局创作。在范字的选取上遵循由简到繁的规律,将书写最简单方便的字放在前面,逐步过渡到后面繁杂的字。为了让练习者能充分感受到智永《真书千字文》的书韵,尽可能做到所选范字不重复。而布局创作部分,则从《真书千字文》中集出警句、对联、诗歌以供学者临摹参照。
本书精选收录历代名家草书范字4000例,按照笔画顺序以及偏旁部首编排,适合书法学习者由简入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还可以作为简明便捷的书法词典,置于案头,检索备用。
本书旨在指导学书者如何写好书法。沈尹默工正行草书,风格清圆秀润、劲健遒逸,雅俗共赏,深受社会大众喜爱。他精于用笔,于笔势、笔法多有阐发,其书法理论对近代书法界有深刻影响,被 为一代书法艺术泰斗。《沈尹默怎样写书法》融汇历代名家要义,结合沈尹默先生的毕生经验,向读者指明学书门径,为还未入门的爱好者普及书法基础知识。本书收录了他所写较为浅显的书法入门文字,从写字的工具、书法的由来谈到执笔、运腕、永字八法,零基础讲授书法学习要诀。书中附《大楷习字帖》,字迹大而清晰,特别适合初学书法的读者进行临摹学习。
于右任为近代书法大家,被誉为“草圣”。“标准草书”为其忧患之创,旨在为人们节约书写时间,其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从古代诸家草书中对比选取例字,工程浩大,数年以成,并加以研究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出版以来,影响深远。本次再版的《标准草书》根据于右任《标准草书》第六次修订版整理再版,并有以下几点改进:一、“标准草书千字文”中草字示例同比例放大,方便临习;二、“凡例”“示例”中草书例字根据原稿扫描放大,逐字精修;三、 大开本,便于阅读;四、现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先生作序 。
本书以笔画、偏旁、结构为宗,对汉字书写进行了科学研究与探索。每讲一法,先介绍此法书写规律,再举出四个例字。例字后面有两格进行毛笔临摹,九格进行钢笔临摹。毛笔临摹分为填墨和对临两种方式,钢笔临摹有描灰和对临两种方式。这样,毛笔书法学习与硬笔书法训练相结合,两者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以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之需要。
以往的书法批评,多为大而化之,不细究作品存在的具体问题,令广大读者读起来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憾。本书作者站在书法史的高度,从艺术自身的艺术品位、技法品位出发,对近现代数十位书坛名家的作品进行直观、准确而又合乎情理的透析与点评,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作品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实事求是的批评,减少了人们对名家作品的盲从,旨在提升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辨析水平与鉴赏能力。 对名家作品作直观的论断与评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尝试。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引起书法界人士的关注与参与。尤其是书法界、书法理论及美术批评工作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善意的批评及改进意见,以期将这项工作更深入健康地开展下去。
本套图书共六册,分别是:《楷书教程》《行书教程》《隶书教程》《篆书教程》《草书教程》《篆刻教程》。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同类书基本上是纯学术的研究读物,不接地气。本书结合技法教程阐述理论话题,将各种书体讲解透彻。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隶书教程》。
该套系列丛书是为了迎合当下年俗文化繁盛和书法文化复兴繁荣的势头而推出的书法实用工具书,全书收录近百幅春联,此套书与以往单人单册集字不同,该书集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四家之体,为读者提供不同字体的学习临写范本。书后还有百副精选春联,其中有些为新时代春联,新题材,新内容,紧跟时代主题,还有一些是与我们生活中多个行业相关的主题春联,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以名家碑帖为师是练习书法的。但因传世碑帖质量的良莠不齐,对初学者尤其是学生来说,增加了其选择和辨识的难度。为方便书法爱好者使用学习,我们在尊重原碑帖的基础上,以实用为原则,特精选诸体常用代表字体,结集成册,以飨读者。
《说文部首》内容大字篆书,方便比对,附形音義,可知字源,習篆要義,阐明灋度
池长庆、郑利权编著的这本《民国印论精选》大体上把民国印论分为印学管见与印谱序跋二大板块,其中印学管见涵盖印史研究、印学讲义、印话、现象研究等内容。而印谱序跋是民国印论资料来源中数量 多的一方面,因而与之并列,构成一个单独板块。 总体而言,本书在选编文献上,确保民国印论的主线与脉络,使主要文献不遗漏,诸如黄宾虹《叙摹印》、马光楣《三续三十五举》、蔡守《印林闲话》、王世《治印杂说》、马衡《谈刻印》、王光烈《印学今义》、王献唐《五镫精舍印话》、王个簃《个簃印存》、邓散木《篆刻学·述篆》、潘天寿《治印谈丛》、沙孟海《印学概论》、傅抱石《刻印源流》、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等。当然,由于文献收集上的难度与篇幅所限,只能做到精选,许多文章过长,难以企及全貌,只能作节录。在印谱序跋板块,
启功先生早年曾拜吴镜汀为师,临习大量古人画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 启功先生的画作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画法大量汲取了宋元书画大师的风格,同时又渗透了古代皇室的宫廷画法,对中国文人画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竹石图是启功先生擅长绘画的题材,本书着重介绍启功先生画竹的技巧和画法,用大量篇幅展示中国画竹的技巧、规矩和方法,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书画知识有很大裨益。
“欧颜柳赵”四大家,习欧者 众。邹扶澜、冯云编著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基本笔画及结构精解》根据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精心编排,从基本笔法,到笔画、部首的写法,再到结体、章法和作品创作,都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讲解,是一本专门为书法爱好者精心编写的通俗、实用教程。
本书精选收录古代金文、铭文、说文解字、历代名家篆书范字4000例,按照笔画顺序以及偏旁部首编排,适合书法学习者由简入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还可以作为简明便捷的书法词典,置于案头,检索备用。
《说文部首》内容大字篆书,方便比对,附形音義,可知字源,習篆要義,阐明灋度
早在2007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就出版了《中国书法口诀》(1~10册),总结、提炼、归纳了我国书法十种书体的特点和书写规律,填补、完善了我国的书法口诀存在的缺憾,在书法界引起轰动。历经十年,作者对此套口诀还在不断的研究完善,今重校、修订、增补完成,将以 加完善的样式面世。 本册为《隶书口诀》,根据隶书的结字特点,以口诀的形式总结其创作及欣赏的规律。 本书由刘增兴、刘砺编著。
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后,凭借中央集权的威力,罢黜六国古文,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种统一的、标准的文字——小篆。小篆作为实用文字,因其书写繁复,在通行后不久便退出了通行的舞台。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小篆却为历代的书家所推崇,其影响绵延了一两千年,至今未衰。习书者能写好小篆,不仅在篆书的领域里大有可为,而且对于写好隶、楷、行、草各体也是大有裨益的。李叔同先生说过:“我对于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他们先由篆字学起。”至于研习甲骨、金文的学者,特别是从事金石篆刻的印人,则更应当以研习小篆为先务,打好扎实的基础。因为小篆的形体较为规范统一,比起金文、甲骨文来要容易掌握得多,它的构形与甲、金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所谓篆刻即是‘七分篆、三分刻’”这句话则十分直接地表明了书篆对于金石篆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