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簪缨大族,初为秘书郎,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中退居不仕。王羲之幼时曾向叔父王廙及表姑卫铄学书。及长,草书学张芝,楷书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高祖顔思鲁奉迎李渊入关后,至真卿已历四代。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七四七)举进士,天宝十二年(七五三)出任平原郡太守,两年后抵御安禄山之叛,名重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唐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附心经)》。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螭首方座,碑高三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厘米。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
平城,北魏王朝定都九十七年(三九八~四九四)的京城,即今山西大同;魏碑,亦称北碑、魏楷,专指北魏及东魏、西魏时期碑铭、题刻的文字。魏碑书法,系介於汉隶、唐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形兼隶楷,方正凝重,自清代以来倍受推崇。魏碑铿锵,『颇具尚武』精神。??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创建的政权,仅就书法而言,清河崔玄伯及其子崔浩、范阳卢渊及其子卢湛等,或法钟繇书,或传卫瓘体,皆善草隶,故史称『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 。太武帝平定北方之初,因当世书体、文字缭乱,特造新字千余,诏曰:『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随后,司徒崔浩撰成《国史》,立碑於平城通衢,流芳后世者,盖北魏书学。??按北魏平城时代,在首都先后设立国子太学、中书学,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国子学,公卿子弟多由中书学生而后入仕。中
康有为曾论及魏碑之美,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隋人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起到了过渡作用。 隋代有崇尚 的传统,社会上有着以“抄经”为业的民间写手“经生”,这些经生书写技法已经炉火纯青,所谓“技近乎道”。 此卷《敦煌写经·隋人小楷》在20世纪初期于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后流向海外,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全卷纸本,纵20.9厘米,横380.3厘米。内容出自《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三章,为佛陀涅槃之前对弟子给出的教义。通篇小楷以鸡距笔写就,行笔淋漓尽致,强弱兼顾,可见提按、节奏、笔法、章法等诸多变化。方折犀利坚挺,圆转光滑有弹性,每行每字之间都有相辅相成的节奏、结构及重心 布局。 这件隋代小
凡学书法之人,必先从碑帖入手,秉此学书原则,《墨点字帖》套书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 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每页作品精选部份代表例字,由专业人员技术处理,还原放大置入米字格中。本套字帖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 这本《王羲之兰亭序(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是其中一册。
《真书千字文两种》由集美艺术编
《玄秘塔碑》颂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从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
《瘦金体千字文》为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1104)二十三岁时赐权臣童贯之书作。全卷为朱丝界栏,素笺本,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徽宗学书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 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称为“瘦筋体”,为表现对御书的尊重,故以“金”易“筋”。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绰约风姿。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
《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丛书汇集了传世经典碑帖,精选 碑帖版本,右边满版高清印刷原碑帖,左边精选部分代表性例字放大还原处理。整本彩色印刷,右边碑帖图片清晰,左边放大例字精准。为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实用性强,可以将透明纸直接蒙在帖上练习。同时,每本对应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 法帖。 本书为陈行健编写的《乙瑛碑(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原卷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由元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此书为典型的“赵体”。用笔苍劲沉稳,线条厚实滋润,结体楷行相糅,章法布局经纬分明,静穆雅洁。明人李日华评:“此书有太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靠前也。”
元次山碑,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屈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
蔡修权编著的《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是隋朝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块石碑。碑刻由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内容主要记录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本书为《龙藏寺碑》临习字帖,本着临习字帖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者从碑帖的基本点画结构到《龙藏寺碑》的用笔特点进行逐步深入的讲解,帮助初学者掌握习字技巧,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汉字的书写艺术。本书包括六部分:碑帖简介、基本点画图解、字形结构图解、结构变化图解、龙藏寺碑拓片以及编者所着一篇书学之道的短文,内容充实,能为读者提供甚为丰富的内容。
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以及故宫博物院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一并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以古代经典文选作品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行草范字集合在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本册为草书历代书论选。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因帖首「十七」二字而得名,所收凡二十余帖。其中除《远宦帖》《游目帖》等数部尚存摹本墨迹外,其余作品之墨迹业已遗佚。《十七帖》传世刻本极多,其中声名最著者即本次出版所采用之唐搨本。此搨摹刻精湛,纸墨醇古,清初王时敏赞其「下真迹一等物也」,洵非虚誉。
《经典碑帖技法精解丛书:颜真卿《颜勤礼碑》基本笔法精解(成人版)》以经典碑帖作品为依托,结合编写者多年的书法实践与理论知识,采用创新型的讲解方式,将笔画图示化,将运笔的起行转收、提按顿挫和笔画的粗细曲直、长短方圆都用指示线标明,使笔画、字形的特征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能让学书者准确地把握书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对同一笔画的差异性进行思考,不仅能更高效地掌握书法的规律和书写技巧,领略书法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活跃思维、提高个人修养。 《经典碑帖技法精解丛书:颜真卿《颜勤礼碑》基本笔法精解(成人版)》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时综合考虑到了书法普及教育所必须涉及的方方面面,旨在帮助学书者掌握完备的技法知识,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形成对书法完整准确的认识观念和应用观念。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不可多得的上品。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