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掘地时偶然发现,先置于束平州(今山东束平县)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至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一九六五年再迁至泰安岱庙,现已加上玻璃罩保护。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张迁碑》刻于束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二月,是张迁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刻立的去思碑。碑高二百九十三厘米,宽一百〇七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碑阳为颂文,隶书,记张迁家世、功绩,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碑阴隶书,记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官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此碑未署撰文、书丹者的姓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几千年来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书法遗产。其中许多的碑帖墨迹,被后人所推崇,广为习书者仿效和临摹。 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和书法爱好者都尽快掌握和提高书写技法。本丛书的范字选自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胆巴碑》、《妙严寺记》,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米芾的《蜀素帖》,以及汉隶《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这些经典的作品最能代表书家、书体的风格,因此它们也是后人择帖的。 《张迁碑技法与临创》,以汉隶《张迁碑》为临习范本。此碑用笔具有厚重古朴,形态上方圆兼施,蚕头雁尾,波磔分明。结体上端庄平正,骨气凝重,风格谨严。
本书收《石门颂》全文。《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碑》,是东汉隶书摩崖石刻,后世对此颂书法评价极高。刻石位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原刻高近三米,宽二米有余,计二十二行,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而刻。此刻石结字洒脱自然,纵横劲拔,有隶中“草书”之称。
欧阳询书法初以王羲之为宗,糅合六朝北派,独 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询年逾七十还是临池不辍, 在王字的根基上,思通变法,渗入六朝墓志的用笔, 以其严谨的法度、清逸遒劲的用笔,在传承的基础上 融会贯通、自出新意,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 体”著称于世。 《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 75岁所书,魏征撰文,唐贞观六年四月(公元632年) 刻石,立于陕西麟游县。《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 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和 勤俭廉洁的品质,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 醴泉的经过,此碑用笔方整,略带隶意,且能于方整 中见险峻,点画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用原碑和 放大字对应的形式编排,
《衡方碑》建于东汉建宁元年九月,即为公元一六八年,全称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规格为二·七五×一·○八米,碑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末有朱登题名二行,计十二字,额阳文隶书二行共九字,“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明本,首行“方”字不损,亦有翻刻本。上海文明书局有影印本。 汉朝的隶书,基本上分为飘逸潇洒和雄强浑厚两种代表风格。飘逸潇洒、秀丽一路者,当推“乙瑛”与“曹全”;而雄强浑厚,则“衡方”、“张迁”当之无愧。纵观《衡方碑》全文,书体风格宽绰圆润,古朴厚重,外紧内松,方正朴茂,写出了自身的特点,清翁方纲称其为“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是有道理的。 隶书经过由化篆书曲为隶之直,又经古隶、分书的演变过程,渐趋成熟。《衡方碑》当属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它的用笔受
汉韩仁铭碑隶书。八行,行十九字,碑右下角缺,故前二行十七字,三、四、五行十八字,有阴文篆额十字。熹平四年(一七五)十一月立。碑在河南荣阳,今存荣阳县第六小学。碑文后刻金正大六年(一二一九)跋文。 《古代善本碑选萃:汉韩仁铭碑》为清初拓本。 此碑书法结字方整疏阔,行笔斩截劲利,气度雍容典雅,为汉隶成熟期之名作。清杨守敬评该碑云:“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
Reprint 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Elementary Algebraic Geometry by K.Kendig Copyright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New York 1977 This work is published by Springer Nature The registered pany is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LL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书法艺术教育读本由书法家李鑫华编著。作者对《褚遂良三藏圣教序记》具有深入的研究,运用其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和丰富的书法教学经验,对此碑帖的艺术地位、风格特点、基本笔画、部首字旁、间架结构、临习方法及步骤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解析。书中独具特色的解读,不但给读者提供便于快捷入门且易于接受的指导,还有书法艺术审美及汉字文化的知识和学术内涵。特别是利用原帖的典型但表字例,逐一进行讲解,既有对字“形的具体分析,也有对字“神”的深刻阐述,深入浅出,全面具体。同时书中还配有《褚遂良三藏圣教序记》原贴和作者的临贴样本,力求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书临帖提供具体、实用、全面的帮助。
《经典碑帖临摹教程》所选范本皆为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刻或刻帖,是历代学书者的重要范本。学习碑刻与刻帖,难点在于用纸、笔临摹刀刻的字迹。本套教程既有技法解析,又有临帖示范,或介绍“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语)之方法,或参酌拓本上的刀刻之痕而化为纸上的“金石气”。如此种种,皆旨在启发学书者探知书法艺术之门径。 编著者在北师大书法专业从事楷书、行书、书法史等课程的教学,所编写的内容皆为研究、教学中的心得,是一套非常难得的技法指要。
《楷书 》为"走近翰墨o名家书经"丛书一种,该丛书特邀书法名家以自己擅长之书体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每种经典均有楷、草、隶、篆、行五体,书写形式为小品册页。丛书均按照书法家所书原大彩印,展现了书家作品原貌。书前有"出版说明",书后有书家自作"后记"一篇,细说抄经心得,指导读者临摹,可为习书之人模范。此套丛书不仅能使广大读者品位经典,更能使广大读者走近翰墨。 《黄庭经》是中国道家重要经典,它包括《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统称《黄庭经》,传说是西晋魏华存夫人所作。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曾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之典,并有王羲之小楷《黄庭经》拓本留传。故抄写《黄庭经》历来为书家所重。本书据唐务成子注明刊《正统道藏o云笈七签》本《太上黄庭外景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