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北魏王朝定都九十七年(三九八~四九四)的京城,即今山西大同;魏碑,亦称北碑、魏楷,专指北魏及东魏、西魏时期碑铭、题刻的文字。魏碑书法,系介於汉隶、唐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形兼隶楷,方正凝重,自清代以来倍受推崇。魏碑铿锵,『颇具尚武』精神。??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创建的政权,仅就书法而言,清河崔玄伯及其子崔浩、范阳卢渊及其子卢湛等,或法钟繇书,或传卫瓘体,皆善草隶,故史称『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 。太武帝平定北方之初,因当世书体、文字缭乱,特造新字千余,诏曰:『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随后,司徒崔浩撰成《国史》,立碑於平城通衢,流芳后世者,盖北魏书学。??按北魏平城时代,在首都先后设立国子太学、中书学,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国子学,公卿子弟多由中书学生而后入仕。中
《好大王碑》自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瞩目,是高句丽王朝长寿王为铭记其父永乐太王的功绩而立。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杜浩主编的《晋好大王碑》采用放大字体的形式,限度的展示了《好大王碑》的神韵,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手上不可缺少的一手珍贵资料。
《历代善本碑刻:石门铭》刻立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旧在陕西褒城褒斜栈道石门东崖壁,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该地修建水库而凿割迁移,现置汉中市博物馆。石刻主体通高约175厘米,宽约215厘米,凡27行,满行22字,字径约在5至6厘米。铭文记载了汉代开凿的石门道已破废,赞颂了假节龙骧将军、梁秦二州刺史、泰山人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三百人”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故又俗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末行署刻“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这是该摩崖书丹者和刻字人的身份、籍贯与姓名。 《历代善本碑刻:石门铭》摩崖是六朝时代北朝楷书的代表作之一,与南朝摩崖、江苏镇江焦山的《瘗鹤铭》并称为“南北二铭”。
本书收《石门颂》全文。《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碑》,是东汉隶书摩崖石刻,后世对此颂书法评价极高。刻石位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原刻高近三米,宽二米有余,计二十二行,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而刻。此刻石结字洒脱自然,纵横劲拔,有隶中“草书”之称。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
《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大字本)》介绍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三十行,满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序及答敕,太子李治作记,怀仁集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螭首方座,通高三百五十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厚二十八厘米。唐咸亨三年(672)刻。碑身于金代末年时斜向断裂,个别字有缺损。此碑原立于长安弘福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为三藏玄奘所译佛经撰写的序和记,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文中除大力推崇佛法外,还对玄奘赴西域取经和居长安译经的功绩大加赞扬。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帖中的范字来源于欧阳询书法家的碑帖选字、并对范字进行了适当修正。对于原碑帖中无法集的范字,则选取与其相关的偏旁部首或相似范字,并按照书法家的原作风格进行合理组配而成。为了增加读者练习书法的乐趣,本丛帖特别将范字集合成中华传统诗词及语言佳句等内容,使读者在练习书法的同时能学习、背诵、欣赏这些千古流传的中华传统文化。读者在使用本丛帖时,可以先在书中范字上直接描红,然后可在备好的白纸上摹写,最后可照着范字临写。“描”、“摹”、“临”交替进行,这是书法练习最为有效的方法。
《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明 宋克 急就章》从历代数千种碑帖中精选出50余种,每种碑帖独立成册,每册皆为两章及附录:章针对每一种碑帖笔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包括单钩摹、双钩摹、临写训练和综合练习;第二章为书法作品创作样式例举;附录为学习书法的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
旷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术天下闻名,临习、研究者不计其数,有关他的草书作品集海内外出版得也是汗牛充栋。实际上,于右任先生的魏体楷书造诣颇高,且极富性,有很强的自家面目。如果没有他拍案叫绝的楷书水平,那么也不会有他光耀千秋的草书成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有鉴于此,我社特意编辑出版了这本《于右任遗墨·魏碑》。从于右任一生所写的诸多墓志中精选了三方以飨读者,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临习研究,特对这三方墓志的情况与书艺特色逐一进行解读。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嘉兴人,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欣欣老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精通文史哲,着作宏丰,着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秦史》等。 王蘧常诸体皆通,尤其擅长章草。受恩师沈曾植影响,专攻章草,取法独特,不仅师法魏晋以来的章草名帖如《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等,还从汉简、砖文、瓦当文、陶文等吸取营养,以此来丰富章草的造型。王蘧常坚持以篆书写日记,并以篆书笔法写章草,点画苍茫迟涩,盘旋纠结,圆起圆收,波磔不显,沉着厚重而不失飞扬,结字古雅,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日本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画家谢稚柳说:“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 与魏晋以後的章草相比,“蘧
《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择取古代诗文佳作,选用传世法帖单字,以文系字,以字载文。《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所选书法字形以中国古代书法家为主,偶有古代日本名家字迹;部分生僻字或古代法帖中未找到的文字以拼合的方式构成,部分文字因不明书者姓名,标注“佚名”。《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选人各篇章的字形,首重风格相近以求全篇和谐,《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在此基础上尽量多择取不同书家,以求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字形以资借鉴。同时,不同篇章作品之间在章法排列上力争变化,以求集字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
《峄山碑》是“中国经典碑帖荟萃”中的一种,丛书汇集了中国历代名碑名帖。采用上佳底本,原色逼真,精编精印,释文,是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和临摹方面的经典范本,本书是奉化篆书的代表作。全书由路振平主编。45千字。
《孔子庙堂碑》建于唐武德九年(626),虞世南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唐高祖封孔子后裔和修葺孔庙之事。其原碑早已毁没,后世主要有宋元两种翻刻本:一是宋代王彦超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陕本”;二是元至正年间重刻于山东城武,俗称“城武本”。至清临川李宗瀚得唐石原拓本,世称“唐拓”。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孔子庙堂碑》就是以李氏所藏唐拓为底本,缺字用“陕西”补全后合并而成。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现浙江)余姚人。唐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人称“虞秘监”或“虞永兴”。其书承智永传授,得二王法,传世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临兰亭序》等,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家”。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其用笔外柔内刚,气力沉厚。点画看似
《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赵孟頫道德经》对赵孟頫《道德经》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的常识做一简介,并结合相关字把临习前对基本笔画的认识做一总结概论。用原碑和放大字对应的形式编排,放大字以挑选当页常用字和具有代表性的字为主,使读者在欣赏原碑的同时,能了解其间的细节。这样的编排使读者对原碑和放大有直观的认识。赵孟頫《道德经》中总有些字由于时间战乱等客观原因风化,使字迹不清破损,《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赵孟頫道德经》专门请作者为读者恢复还原一些破损不清的常用字,增加读者对原碑的认识。
《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不可多得的上品。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龍藏寺碑》,全稱《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亦稱《正定府龍興寺碑》。原石今在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内,隋開皇六年(五八六)立。楷書,碑陽正文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陰及左側有題名。通高三百二十四釐米,寬九十釐米,厚二十九釐米。碑文記述了恒州刺史鄂國公王孝倦奉命勸獎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情况。無撰書人姓名。歐陽修《集古錄》認為撰者即碑末署名的張公禮。書法遒勁挺拔,寬博秀麗,上接六朝餘緒,下開初唐先聲。堪稱隋碑。本次選用之本為黄易舊藏明末清初本,民國二十五年由文明書局影印出版,题為《宋拓龍藏寺碑》。此影印本出版至今,曾為國内及日本多家出版社翻印。此册之碑額、碑陰與碑陽俱為明末清初時所拓,然民國時未影印,故鮮為人知,今一并出版。惜此本碑陰之額及碑側文字失拓,今以伏廬舊藏清嘉道問精
《颜真卿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十四年(779)立,原在陕西西安,宋元祐年间石佚,1922年重出。现藏于西安碑林。碑为四面刻,存正书三面,计44行,每行36字。此碑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字画完好如新,是颜真卿所书碑刻中最能传达出原迹面貌和神气的作品;书法雄迈清整,为颜真卿晚年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