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蜀素帖》《苕溪诗帖》为米芾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七七八),卒于唐咸通六年(八六五)。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生平留心经术,尤精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子》等。元和初年二十九岁时即擢进士第,至文宗时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并经常与文宗讨论书法。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他曾学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 柳少师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品,全称《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十二月立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该碑书刻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怀素自叙帖》为草书名品,历来为草书学习这所重视,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为颜真卿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好大王碑》系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十九代王好大王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大王功绩及当时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其字的体势在楷隶之间,方整纯朴,古拙厚茂,有许多字还保留着秦篆的风格。用笔方圆相间,有凝重古朴、力举千钧之势。字体大小不一,奇趣横生。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
碑刻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曾被作为字帖临摹过,亦曾作为名山大川、古老寺庙中的一个景点观光过。但碑这种石刻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的情形如何呢?有待《碑学10讲》来告诉你……
为了方便读者进行集字创作,本社继“中国古诗集字字帖系列”之后,又推出了这套“中国古文集字字帖系列”,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引导读者进一步地叩开书法创作之门。本系列依然选取《史晨碑》、《智永正文五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帖作为集字的范本,并选用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等历代文豪所作的脍炙人口的古文作为集字的内容。篇幅由短至篇排列,使读者循序渐进地书写。 《颜体集字古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碑刻原版中现在的范字进行黑白翻转、适度放大和局部修整;二是对原帖中没有的范字合理组合拼集,尽可能达到原碑帖的法度和韵味。同时在每本字帖的开始,分别列举了各篇古文和书写形制和章法,以供读者参考。
《王羲之草字诀(全彩版)》是中国历代名家碑帖丛编之一,收录了王羲之的《草字诀》,还有《王羲之草书笔画技巧》、《王羲之草书偏旁符号》、《王羲之草书结构技巧》、《王羲之草书集字临创》。《王羲之草字诀(全彩版)》的出版,大程度上还原了该碑体的全貌,值得读者学习和研究。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
《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是一本介绍中国东晋时代行书碑帖的书籍。《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主要介绍了西安碑林藏集王圣教序碑宋拓本的一些局部碑文。
隶书是一种过渡性字体,它的成熟意味着又要向新的字体演变。汉末楷书的出现预示着隶书的没落。楷书逐渐取代隶书成为应用广泛的字体后,以“初唐四家”为代表,再经颜真卿、柳公权及元人赵孟頫等大家,致楷书发展。隶书在唐代曾有过短暂的中兴与辉煌,出现了以唐明皇、徐浩、韩择木马代表的“唐隶”,风格肥厚甜媚,格调不高,为识者所讥,但毕竟维系了隶书一脉。自宋至清初,隶书应用场景减少,能隶书者鲜,习隶者又多猎奇,即使如趟孟頫、文徵明等擅隶者,堪为后世取法者了了,此时的隶书已无复大汉威仪。 清代“碑学“兴起,书风复归于朴,在书史上大纛彪炳,而“碑学”之嚆矢,实始于篆隶之复兴。就隶书而言,清初郑篮浸淫汉碑三十余载,取法《曹全》《史晨》,虽“妄自挑趯”,有失汉人之沉雄伟岸,但遒媚、飘逸、奇宕之处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