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〇七-三六五,一作三〇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知名书家,有书圣之誉。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法,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集王羲之圣教序》以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三月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此碑除《序》与《记》外,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此碑怀仁费二十余年集成。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 书法丛帖 ,共十卷,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宋、元以后,《阁帖》拥有广泛的临摹研习群体,她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进程。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的影子。《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她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 命脉 也不为过。 明天启初,时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奉诏至江南仿书,在老友陈继儒家见宋初原拓《淳化阁帖》祖本,摩挲叹赏之余,借归临摹,至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十五日次第临毕,时间已越二年。 《阁帖》是宋太宗集宫中所藏魏、晋、隋、唐诸家墨迹汇刻而成的著名法帖,素有 法帖之祖 的美称。它的墨拓本一直是历代书家师法学习的圭臬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精鉴赏,尤工楷法。史载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至贞观中官至谏议大夫,累迁黄门侍郎之职。及太宗崩,高宗即位,褚又迁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世又称 褚河南 。褚遂良书早年学虞世南,后则归于王羲之,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在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塔门东、西龛各立一石,皆为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东龛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三字,文左行,额隶书八字;西龛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文,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额篆书八字。《记》字比《序》字稍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广义来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是借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玄秘塔碑》颂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从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
李瑞清(1867-1920),江西人,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近代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清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移居上海。民国九年逝世。李瑞清钻研六书,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其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尤工篆隶,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和《郑文公碑》用功较深。画家张大千、书法家胡小石皆出其门下。 现以散氏盘铭文精拓本与李瑞清的通临本对照出版,供书法爱好者参考学习。其中,拓本中每个篆字的右下方存有前代方家的小楷释文,与当今通行的释读略有不同,从中亦可一窥古文字考证的先后流变。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侄儿颜季明的草稿,亦称《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卷》。此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行书,23行,共234字。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孤军守常山,城破不屈,与子颜季明殉难。《祭侄文稿》就是在颜真卿悲恸的状态下完成的。其用笔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此帖是经过长期探索后在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对于我们学习书法艺术有很好的启发。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
本书解析了楷书的点画、偏旁部首及结构的写法及其变化,并附上了历代书法理论中一些有影响的论述,供读者参考。本书依据《分部配合法》中列举的偏旁部首按照不同位置分为字头、字底、左偏旁、右偏旁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适当扩充。由于本帖中字数有限,《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有些偏旁本帖中没有,因此,只解析了有的部分。《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偏旁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请读者明鉴。本书按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的结构归类遴选了例字,并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相应的论述附在了下边,以供参考。《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所列举的结构归类有些与偏旁部分类似,因此,本书没有选取这些部分。本书所有例字均从原帖中放大选取。
《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颜真卿 多宝塔碑 自书告身》首先对颜真卿《多宝塔碑》《自书告身》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的常识做一简介,并结合相关字把临习前对基本笔画的认识做一总结概论。用原碑和放大字对应的形式编排,放大字以挑选当页常用字和具有代表性的字为主,使读者在欣赏原碑的同时,能更了解其间的细节。这样的编排使读者对原碑和放大有更直观的认识。 颜真卿《多宝塔碑》《自书告身》中总有些字由于时间战乱等客观原因风化,使字迹不清破损,《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颜真卿 多宝塔碑 自书告身》专门请作者为读者恢复还原一些破损不清的常用字,增加读者对原碑的认识。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长,其书法饱满庄重,匀称妥帖,结体方长,线条遒劲,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近代书法大家李瑞清曾以“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评之。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其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内紧外松,多出隶意。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介绍了楷书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生平情况、书法艺术及传世作品。 ◆从基本笔画、结构原理、结构搭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说明。 ◆展示赵孟頫作品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
赵孟頫六十三岁时为『进之高士』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在卷首,赵氏绘了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道德经。该卷书法结构严谨,用笔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通卷一气呵成,实为小楷书法中的精品。该墨迹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六千一百八十六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墨点字帖编的《赵孟頫小楷书道德经/传世碑帖精选》在保持原墨迹的风格的基础上,后期稍作处理,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鉴赏临习。
人美书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018年重点推出的书法碑帖类图书,近期将陆续面世。全书采用大八开彩色印刷,由名家主编,选本精良、图版清晰、释文严谨、技法娴熟、印装精美。 n该系列书分为:天卷真书、地卷草书、玄卷隶书、黄卷篆书、宇卷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真书30卷和玄卷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n天卷 真书系列由北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主编,后附孙先生名作《怎样写魏碑体》等真书技法和历代集评文章; n玄卷 隶书系列由隶书名家著名学者华人德先生主编,附有华先生著名隶书研究文章和技法讲解,以及历代集评文章,方便读者欣赏、学习、临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