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铭》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八月立。碑在山东济宁。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阴四列,除第四列为二行外,其余各列为十八行;末纪文二长行,行四十二字。额阳文篆书二行十二字。 《景君铭》书法气势磅礴,多有篆箝笔意,且字形竖长,为汉碑中之罕见者。明王世贞评其书:“隶法故自古雅”。康有为《广芸舟双楫》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刻成碑文,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记,现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圣教序》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教序》是从王氏书迹中经
《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好太王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系列之一,书中书法方整刚劲、古朴秀雅。在内敛、外拓的张力中流露出完备的骨气。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于东晋义熙十年、高句丽长寿王二年(公元四一四年)为纪念其父好太王(全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功绩和守墓烟户而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太王乡,光绪初年发现。好太王碑四面环刻隶书碑文,原刻总计一千七百七十五字,脱落无法辨识者一百四十一字。字宽太都在十四厘米至十五厘米。好太王碑书体古奥,直承一其中还有草书的写法;还有的字写法比较特殊。
此碑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六月十三日刻。摩崖刻石,隶书, 二十行,行二十字,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碑后刻题名隶书十二行,碑前刻《五瑞图》。碑文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颂扬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为汉代摩崖石刻的杰作。此碑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今以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封龙山颂:清拓本》选用的整碑与剪裱本局部皆为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清代拓本,为方便读者临习,对本帖局部影印时略有放大,以飨同好。《封龙山颂》,亦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元氏知县刘宝南发现。时碑体完整,惜为了搬运方便而截为两段,后来嵌合为一,却有伤文字。碑高一百六十厘米,宽九十三厘米,碑文十五行,每行存七至二十六字不等。整碑无穿,亦无额。 《封龙山颂》之研究价值首先是碑制。其次,可裨益于古代文体和古韵的研究。其碑行列有标题:[元氏封龙山之颂]。 《封龙山颂:清拓本》为该碑帖的清拓本。
創建于一九二五年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舊址及清官舊藏文物基礎上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级博物館。文物藏品數量居全國文博系統總數之首,占藏品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品占六分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品類豐富、體系完備,共二十五大類、二百多小項,計一百七十多萬件(套》。故宫博物院的書畫藏品約有十四萬多件。其中,繪畫六萬多件,書法有五萬多件,碑帖有二萬多件。長期以來,故宫博物院在保護并研究這迪一書畫文物的同時,争取限度地發揮這些古代書畫藝術珍品的作用,更好地為公泉服務。為此,歷年來故宫舉辦了多種形式、不同主題的書畫展覽、研討會,出版了多種畫册,向社會展示故宫所藏的歷代繪畫珍品。然而,由于藏品數量眾多,仍有大量藏品深鎖庫中,未曾面世。加上中國書畫的材質多為紙、絹,即使展覽也受到展出時間、光线的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称《张迁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公元一八六年一二月立。碑原在山东东平州学明伦堂,明初出土,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三百一十四厘米,宽一百零六厘米。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额篆书两行十二字一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峙。最初记载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明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曾疑此碑为后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风格特征及此碑朴茂端庄的气息来看,此碑非汉人所不能,而且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也并非后人摹刻所能及,当为原作无疑。 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清方朔枕经堂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目前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据考立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此碑残石175×90×22厘米,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全碑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碑侧五行,每行三十七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原石曾被长期浸没,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在西安旧藩廨库堂后(今陕西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一九四八年移置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书为“白砥临古书法精粹”丛书之一,白砥现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作者精选历代传世有名的篆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附对原碑的一些临习理解,心得体会及临习要求,以便其它书家研究。
《九成宫醴泉铭》,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立碑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石在陕西省麟游县,共二十四行,满行五十字。九成宫本为隋代的仁寿宫,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将其加以修缮,并更名为“九成宫”。“九成”意即九重,极言其高峻。宫内本来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夏天,李世民来九成宫避暑,发现了泉水。此泉甘甜如美酒,故称为“醴泉”。醴泉被时人视为上天所赐的吉祥之物,是当朝皇帝美好德行的瑞应。魏征所撰碑文便以醴泉为缘由,歌颂李世民的武功文德,文中亦表达了希望李世民以隋为戒、居高思危的谏诤之意。碑中字形挺拔方峻,左敛右放,端严中寓险絶。欧阳询于七十六岁时奉敕书丹,正值人书俱老之时,且用笔一丝不苟,故成就此件旷世杰作。传世拓本众多,宋拓本便有十余种。在诸多拓本之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代驸马
《昭仁寺碑》宋拓本,吴湖帆旧藏残本。此碑全称《豳州昭仁寺碑》,正书,四十八行,行八十四字。立于贞观年间,石在陕西长武。前列撰文者朱子奢名,而未著书丹之人,故历代著录及研究各家,均从书法风格面貌等方面,比照考索。有认为系出唐初名家虞世南之手,亦有谓“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者。然对其书艺价值,都一致肯定推重。今观其结体方正中见法度规矩,极似《龙藏寺碑》,而用笔瘦劲中含圆月叟之致,又有虞世南书韵,则前人“正使永兴执笔,亦未必有过”之评,确属公允。不管书者是谁,而终当为唐初名刻巨制无愧。
五十岁后,高二适主攻章草,广收历代《急就章》传本,考校本,及古残简碑贴字节,排比正章、审核异同,撰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历时十载,1964年校补定稿,1982年出版,使坠失一千六百余年的章草免遭烟灭。高二适以考证《急就章》文字的草法及释正作为引子,旁征博引古今各种草书及篆隶资料,阐明章草以及今草每个字该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写法之间的细微差异之处。
《广武将军碑》亦称《广武将军张产碑并阴侧》、《立门山石祠碑并阴侧》、《张产碑》。苻秦建元四年(369年)刻。碑高一百七十四厘米,宽七十三厘米,厚十厘米,四面刻字。额书“立门山石词”五字,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一字。字体在隶楷之间。明代末年发现后不久便流失,据清干嘉时期的《金石记》诸书记载,此碑存于陕西宜君县,多年求之不得。民国九、十年间,重新发现于陕西白水县南彭衙寒崇寺。一九七二年入藏西安碑林。
李璧墓志,正书,三十行,行三十一字。有阴一列计十四行,每行少至四字多至十字。字数不等,字迹较大。正光元年(五二一)十二月刻此志是以旧碑改为墓志。磨旧碑碑阴改为[宣统元津浦铁道修至德州北境获此石,从土人以、银币三百购置金石保存所]。另据《校碑随笔》记,此志为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在景州出土,此说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