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〇七-三六五,一作三〇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知名书家,有书圣之誉。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法,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集王羲之圣教序》以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三月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此碑除《序》与《记》外,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此碑怀仁费二十余年集成。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精鉴赏,尤工楷法。史载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至贞观中官至谏议大夫,累迁黄门侍郎之职。及太宗崩,高宗即位,褚又迁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世又称 褚河南 。褚遂良书早年学虞世南,后则归于王羲之,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在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塔门东、西龛各立一石,皆为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东龛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三字,文左行,额隶书八字;西龛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文,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额篆书八字。《记》字比《序》字稍
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历代各种书体和书家的一些作品。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介绍了篆书碑帖,此帖篆字结体开合自如,收放随意,体现了『疎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艺术特点;用笔参用隶书笔法,老辣厚重而又不失灵动自然,长笔昼多带有曲意,体现了其篆书的特点。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体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颜真卿所书楷书《多宝塔碑》是初学书法临习时的重要范本。本书使用故宫旧藏北宋拓“凿”字未损本,笔画清晰,神采焕发,是目前认可的很好拓本。全书为16开本,重新割裱,并加配经标点的简体释文以资读者使用。
《欧阳询九成宫碑》内容简介:欧阳询(五五七-一),唐代书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太子率更令,封渤海男。幼孤,陈中书令江总收养人,教以书记,聪悟绝人,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尤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烦齐名,影响深远。 《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六三二)四月刻。在陕西麟游县。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碑左侧刻有宋元丰间(一〇七八-一〇八五)各家题字;右侧刻有宋绍圣问(一〇九四-一〇九八)及明正德问(一五〇六-一五二一)、嘉靖间(一五三一-一五六六)各家题名。此碑书法法度森严、浑穆高简,无丝毫媚态,险劲而出以平淡,为欧阳询代表作。明赵崡《石墨镌华》推此为正书靠前。此碑书法为楷书学习的
本书撷取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录为著名的碑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风格特征、技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被碑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利与学习和研究。本书撷取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录为著名的碑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风格特征、技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被碑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利与学习和研究。本书撷取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录为著名的碑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风格特征、技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被碑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利与学习和研究。本书撷取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录为著名的碑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风格特征、技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被碑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利与学习和研究。本书撷取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录为著名的碑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目前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得到《兰亭序》真迹,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唐太宗死后,《兰亭序》作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赵孟頫博学多才,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 ,亦兼擅诗文。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他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善,尤以楷书著称于世。其笔法圆熟、结体严整,书风遒媚秀逸,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赵孟頫《洛神赋》长卷是他在大德四年(一三○○年)为盛逸民所书。纸本,行楷书,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一百九十二点六厘米。全卷共六十八行,九百余字,末署款“子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洛神赋》用笔精纯熟练,字势优美潇洒。章法布局疏朗匀称,观其全篇和谐统一,雍容典雅,温润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赵孟頫追求“中和”的审美理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简称《嵩高灵庙碑》,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碑石在河南省登封县,碑文记魏太武帝时道士寇谦之奏请 造嵩岳新庙的事。 碑额篆书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碑阳二十三行,行五十字,碑阴七行,碑文中间剥泐较多,字迹模糊。传世旧拓,以 行“太极剖判”的“剖”字不损本为佳。书体跌宕峻逸,古拙而多奇趣。保留了魏晋以来隶书风格,隶法森然,波磔犹存,但结构自由,无拘无束,又含有楷书特点,是隶书向楷书转化过程中的典型作品,故为世人所重。 本次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 博物院。《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 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 长的作品,人称“天下 草书”。 本书是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的《唐怀素自叙帖真迹(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
【新华书店旗舰店】 汉 结构揭秘,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 胡耀鸿 著作 原价 ¥20.00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3-01
《虞恭公碑》为唐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立。为欧阳询有明确纪年碑刻中的 晚作品。原碑在宋代已残。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历代碑帖法书选”所采用的底本“高”“室”二字未损宋拓残字本(为故宫现藏两本中的一本),残字俱已删去且缺字多,无法通读。但拓工颇精,笔画丰满,适宜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宋炳坤编著的《曹全碑实用技法与练习》精选适合硬笔临习的古代名碑《曹全碑》,通过剪切原帖的一个个单字,分解为笔画部分、偏旁部分、结体部分、实临部分和创作部分,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每组字都配有相应的技法讲解,再辅以作者硬笔示范,通过临摹、描红到独立书写,带领读者在深入理解古碑帖的基础上进行硬笔的临习与创作。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今浙江馀姚)人,是唐代 书法家。他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五五八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六三八年)。隋大业时授秘书郎,唐初为弘文馆学士,后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他的书法从师隋释智永,丰趣秀逸,深为后人所宗。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书,原碑立于贞观初年,楷书三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孔子庙堂碑』阴文六字。宋黄庭坚诗评:『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据杨宾《大瓢偶笔》记载:『庙堂碑刻于贞观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由此可见原刻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目前所存 早拓本仅知有清人李宗瀚所藏,称为『临川四宝』之一,原拓本流入日本。此碑重摹本有数种,主要有陕西西安本和山东城武本,李氏所藏唐拓本,亦处处可见摹刻移补之字。 此册据旧印李宗瀚藏唐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