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系列图书是河南美术出版社在新时期将书法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新尝试。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石 拓片 程志宏临本 赵世骏临本) 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进行逐行逐字讲解和分析,并配合技法进行演示,生动形象,较以往出版过的图书更具使用性和学习性。该书所选《雁塔圣教序》碑石原照及拓片,摹勒精工,字口清晰,资料极为难得。另外两临本为清赵世骏临本和程志宏临本,利用丰富资料比对观察,可使读者更为全面的学习和了解《雁塔圣教序》。 每页都 配有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看到程志宏老师对此行范字精彩的临摹和讲解视频。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粗细有致,瘦劲秀润,极富丰神,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是适合初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和书法专业人士的*范本。
《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史上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纪功碑》、《昊孙皓纪功碑》,因刻石断为三段,故俗名《三段碑》。三国昊天玺元年(二七六)立,碑文刻于一巨大的矮圆幢形石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谓『宛如钟形截去上甬者』,碑石原在江苏江宁天禧寺门外,后移置尊经阁下。清嘉庆十年三月毛藻刷印《玉海》时,不慎失火,此碑遂毁。此碑虽为篆书,然用笔却在篆隶之间,起笔多方,收笔多尖,转折则方圆兼施,书法雄伟劲健,在书法史上可谓特例。 今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本,乃趟烈文『天放楼』旧藏,段末行『东海夏侯』之「东海侯』三字笔画清晰,第二段『昊郡』二字未泐,后仅刻宋元佑胡宗师、崇宁石二跋。椎拓极精。有赵之谦题签,经朱之赤、豫立、沈树锈、顾增寿等人递藏。整幅亦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极其罕见,尤为难得。
杨凝式存世主要书迹有《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帖》,现藏故宫博物院。《韭花帖》现以罗振玉藏 本、无锡博物院藏本及《戏鸿堂帖》刻本合并刊出。《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新步虚词》现据朵云轩藏《戏鸿堂帖》刻本影印出版。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的编选、释文、注释,是在吸收古文字学界近期新分类、断代、缀合、考释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所选片目,包含了两系王卜辞的全部类别、非王卜辞中主要的五类以及部分字形近于正体的记事刻辞,首次于选本中科学、全面地展现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脉络。
本次选用的金文拓片为沪上天凤砚斋所藏金文旧拓册中部分,原题《古器物文》,系王春渠旧藏,并有陈彰(陈运彰)题跋。其中多重器长铭,又多为名家旧拓(有潘祖荫、陈介祺、曹秋舫、吴大澂等人印记),弥足珍贵。今首次原色影印。
赵孟頫(一二五四 一三二二),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赵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谥号 文敏 。 《行书洛神赋卷》,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行书,深得二王遗意,妍丽灵秀,气势端美,结体匀称,气势跌宕。 《行书洛神赋卷》,天津博物馆藏,纸本,行书,运笔圆活遒媚,点画丰腴端美,气韵妍丽轻捷,格调舒朗清逸。 《小楷洛神赋册》,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小楷册页,宗《黄庭经》《洛神赋》,兼参晋唐写经之意,精整中见高古。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又称《夫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 孔子庙堂之碑 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 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麓山寺碑》,又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七三0)立于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市)麓山寺中。李邕撰文并书。文末署『江夏黄仙鹤刻』,宋以来学者多认为『黄仙鹤』系李邕化名。碑通高四百厘米,正文部分高二百五十八厘米,宽一百三十五厘米。圆顶饰龙纹浮雕,有阳文『麓山寺碑』四字篆额。碑阳正文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为李邕行书中上乘之作。《中国碑帖名品:李邕麓山寺碑》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代精拓本。第三行『地位尝高者』之『尝高』二字左半已泐,『高』字右半剜成『马』字状。『与炎汉』之『与』字右半泐。第十六行『若冥搜想』之『搜』字右上角部剜成『曲』部。第十九行『硕德高闱』之『闱』字『韦』上部剜挖成『车』状。第二十四行『佛日环照』之『环』字右侧未损。第二十七行『江夏黄仙鹤刻』未泐。有昊昌硕
《中国碑帖名品:郑文公碑》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中后期精拓本,『颂』字未损。整幅亦为朵云轩所藏,清中期所拓,『颂』字未损,刘燕庭旧藏。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王铎(一五九二-二八五二),明末清初书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河南孟津人。顺治间降清 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谧文安。工诗文书裔,尤以书法著称。王铎降清后,于节大亏,被人诟病,心中一直郁闷,同时为逃清廷猜疑,沉于声色以度日。曾叹曰:我无他望,所期后日 ,好书数行也。事实上,他亦实现丁自己的愿望。他书法于古无所不临,终归于二王。其于书法一日临帖,一日应酬,勤奋如此,故而法度谨严,字字有来处。其笔力雄健,苍老劲疾,全以力胜,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尤艮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极多,刻有《拟山园帖》。 《卓诗卷》纸本,纵二十六点六厘米,横七百七十三点五厘米。此卷为王铎五十八岁时所书,内容为书白作诗十五首,其书法劲健老苍,笔势于里,点画问浓、
《中国碑帖名品: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十一月刻于陕西省襄城县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主要赞颂了东汉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功绩。刻写面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一九六七年因石门所在地修建水库,故将此及其它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一九七一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中国碑帖名品: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放纵舒展、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态飘逸,素有 隶中草书 之称,对后世影响极大。与甘肃成县《西狭颂》、略阳《邮阁颂》并称为 汉三颂 。
《廉颇蔺相如列传》,墨迹本。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一千八百二十二点四厘米。后无款记。此卷雄放健朗,跌宕起伏。为黄庭坚代表作,也是书法史上的草书佳作。卷有 绍 、 兴 、 绍兴 、 内府书印 、 秋壑图书 、 欧阳玄印 、 曹子文 、 顾禄私印 、 乾隆预览之宝 、 石渠宝笈 及项元汴、安歧、永瑆、李廷敬、张大千等历代鉴藏印。
本册《急就章》传为三国时皇象以章草所书。松江本《急就章》点画简约、古朴温厚,传世章草《急就章》以此本为,其他传本多翻于此本。此石原置松江府学,清代移于华亭县文庙。原石现藏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代精拓松江本,系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董美人墓志》,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刻于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墓志正方形,边长五十二厘米,二十一行,行为二十三字。清嘉道间出土于陕西西安,马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县时所得,后归上海徐渭仁,咸丰三年(一八五三)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原石毁于兵火。原石归陆氏时曾有蝉翼法椎拓,此类初拓本俗称『关中淡墨拓』,流传极稀。归徐氏后椎拓仍罕,拓本有浓墨、淡墨两种。本次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昊湖帆旧藏浓墨本。整幅马上海图书馆所藏陈景陶旧藏『关中淡墨本』,极为罕见。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为元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赵孟頫传世书法中,诸体皆工,尤以真、行影响为深远。其真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历来推为书法入门选。就艺术水平而言,其行书尺牍得 二王 之风韵,也为后世书家推崇。本册所选皆其尺牍代表作,可窥其书法之风采。
中国碑帖名品 赵孟頫赤壁赋 吴兴赋 闲居赋
傅山(一〇六七 一〇八四)明末清初青家。初字青竹,后字青主,又字儒山,别署公之它、石道人、虢啬廑、儒儒山、真山、朱衣道人、老蘖禅等。山西阳曲人,一作太原人。清康熙时韶举鸿博,称疾固辞,以老病上闻,特加内阁中书。傅山是明清之际有骨氟的饱学大儒,明亡后誓不仕清,着朱衣道服'傲祝天下。其学衍舆顾炎武、黄宗羲等齑名,臀衍、艺术等亦至极高境界,人耩日大江以北'燕出其右k。其音法诸诸皆能,草书如生龙活虎,真害如老僧坐禅,直入化境。其提出的宁拙毋巧,事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事直率毋安排的害法观无念经是于当时书风,还是书法史都有重要意羲。有《霜红龛集》、《太原段帖》等傅世。《丹枫陶记》册页,绢本,纵二十五黠四厘米,横二十二黠三厘米,此作融合王羲之、颜真卿,又自成凰格,加之书时心手合一,遂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