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然而,由于书学语境的不同,古人往往极少保留自己的临摹书迹,对临摹和创作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看得泾渭分明、指向明确。一代又一代人从临摹到创作的实践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湮没。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
第三辑“袖珍印馆”丛书所选五位篆刻家都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齐白石治印善用冲刀,爽而酣畅,切刀亦极显功力,其所刻印章,自成一格,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李文骏、袁慧敏编著的《齐白石印举(袖珍印馆)》遴选印章,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的内容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可作为篆刻爱好者的临摹范本。
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程。此本教材按书体分成篆、隶、楷、行、草、篆刻六大单元。每一单元独立成章,系统地介绍了该种书体产生、发展、演变的概况,以及临习、创作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并配有笔法结构的分析图例及展现书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讲析。单元的最后配有练习题,这些练习是针对该单元最重要的知识点来设定的。通过练习能较为准确地检验出你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书法学习是很重要的。 这本教程的编写者都是多年从事书法专业教学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的经验,在编写中能从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予以剖析和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解说,对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都能准确地予以解决,这对书法的初学者以及师范类学生掌握书法教学规律与方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由司马无彊作序,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从民间精心挑选了83件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作品,用其擅长的汉简书法题写词句,使汉代这两种姐妹艺术珠联璧合,在艺术上达到了的统一。每幅每幅原拓均附名称、尺寸、地点等。
这是一本关于篆刻章法的研究论著。 关于篆刻的章法研究,印坛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印人提出过个性化的见解。但到今也没有谁给篆刻章法下一个印坛所广泛认可的定义——中国艺术的玄妙往往如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篆刻章法的一些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一、章法内容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二、关于篆刻章法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章法类型的特点。三、章法的主线。四、印中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的强调。如果将他们归纳综合一下,作者对章法的理解是这样的:章法是篆刻创作中将文字与印面组合为篆刻作品的构思过程。这一构思过程中要周全地考虑章法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一方面印章应有一条章法主线。印面内应讲求秩序,而字间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起作用。这些观点在本书中分为许多
十年前,拙著《古今玺印评改》的出版引起了书法篆刻界和媒体的的关注,各报刊有“印学史上一创举”、“评改之风不可长”等文章,在一场褒眨不一的争论中,一些有識之士的独到见解,令我自省。我不说他们已经证明拙著开印学史上之先河,也不说改印仍保持原印固有风貌,我要说的是,评改这一方式解读和鉴赏篆刻艺术的真谛。 艺术评论向来是赞评易、批评难。吹捧也好,贬责也罷,僅用文字评说篆刻作品,难免有欠直颧。一代大師吴昌硕曾封学生印作评语:“绝妙”、“再加蒼茫”。这些毫无疑问正确的评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实不知好在那里、坏于何处。评而改之,可使人清楚明白地看出原印和改印的优劣。近年,读了韩天衡先生《篆刻病印评改二○○例》和李刚田先生《古印评改》,他俩也是主张以理论来付诸实践進行评改。这无疑增强了我的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本书由司马无彊作序,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从民间精心挑选了83件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作品,用其擅长的汉简书法题写词句,使汉代这两种姐妹艺术珠联璧合,在艺术上达到了的统一。每幅每幅原拓均附名称、尺寸、地点等。
中国的篆刻艺术,概而论之,可分为周秦、两汉的铜印时期与明清的石章时期。明清流派印章艺术的崛起,与青田石等石材被印坛的引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彭辈将青田石引入印坛,就不可能有辉煌而高妙的流派印章艺术,至少它的进程要被大大地延缓。从材质载体上讲,青田石及昌化、寿山、巴林等印石,撑起了印坛的第二个春天。青田石对印艺的发展是劂功至伟的。 青田石足以令玉称臣。它质地坚而不硬,柔而不粉,色彩丰富,清丽雅致。文人可亲近,可摩挲,可手镌,素为历代书画篆刻家、收藏家所钟爱,所向往,所珍藏。 青田石种类繁多,有灯光冻、兰花冻、封门青、黄金耀、金玉冻、五彩冻、竹叶青等100多种,并有着各自的风采。如灯光冻,晶莹剔透,有着寒夜挑灯时的光耀和温馨;如兰花冻,皎洁清纯,似有幽香沁人的风韵;如
薄意雕刻的发展历史可以从明末清初说起。明末清初,寿山石雕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好几位艺术巨匠,有杨璇、周彬,他们被时人视若神工,作品备受士大夫的珍视,广为清宫廷所罗致。他们所采用的雕刻形式已变化多样,不再是以往那样单一的圆雕模式,开始逐步向镂空、圆雕、阴勒等多方面技法发展,杨璇总结前人制钮的方法,吸收玉玺、铜印的精华,大胆创新突破,刻圆雕时运用了阴刻技法。周彬也在制钮的同时,别开生面地于印台四周刻上浅浮雕花纹图案。这种阴刻技法和浅浮雕技法的运用,正是承袭和发展了古代青铜器、玉器和画像石刻造型艺术。这种雕刻方法不断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薄意创作技法。 本书大32开全彩印92页,大量图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薄意的阐释、薄意的传承与演绎、薄意印章的雕刻创作、薄意印章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