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暂无内容简介。。。。。。
1899年,自新疆古楼兰遗址发现晋简之后,我国简牍文字、帛书文字先后大量出土。百余年来,简牍文字多达数万件、帛书文字亦十分可观。简帛文字的大量出土,不仅为研究春秋战国、秦汉乃至魏晋时期的天文、地理、军事、法律、哲学、医学以及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古老而鲜活的史料。而且,简帛文字中,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为中国汉字文化研究,书法的学习、创作与继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的资料。 今天,喜欢并学习简帛书的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以简帛书进行书法篆刻创作的作者也日益增多。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方便作者查阅图片资料进行书法篆刻创作,樊中岳先生在多年的书法篆刻创作和文字学研究的实践中,编辑了这本字典。 本字典包含字头2860余个,图片2万余件。图片下方标有出土处,有“※”者为樊中岳先生摹写件。我们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千姿百态学篆刻》作者从初学篆刻者的角度出发,本着实用、快捷、浅而易学的原则,从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地方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中岳嵩高灵庙碑》,简称《嵩高灵庙碑》,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刊立。传为道士寇谦之撰文,无书人名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经指碑字为寇谦之所书,不知所本。欧阳辅《集古求真》以康说失据,非是。按,寇谦之系北魏上谷(一说昌平)人,生卒不详,父官前秦东莱太守。史称谦之有道术,太武帝重之,始光中召诣阙下,终以尸解飞仙。检此碑字形,颇多俗写,似非出自学养有成的谦之手笔,存疑待考。 碑字楷书,多见隶势子遗,其书体特征与风格美感可以和同时期的写经墨迹相印证,应该是北魏初年楷书的通行式样。碑阳字二十三行,行五十字,残泐较甚,存五百八十余字。碑阴字七列,上二列字较大,二十二行,下五列十六行,字较小,碑侧有武周天授三年题记,碑额阳文篆书四行八字。传世最早者为明初拓本,次为明末清初[剖]字完好拓本
关于篆刻技法的问题,众说绘坛。余从事书画、篆刻30多年,刻印一万余方,根据实际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并参考古人的篆刻艺术特点,撰写了些书。窃以为任何技法、任何艺术创作,若生搬硬套都是不合适的,只有用适合于自己的篆刻语言,去进行构思与创作,才能出成果。基于此,这本集子从技法入门,以提高创作水准为要旨,揭开“篆”与“刻”的秘密,抓住简明、扼要、精到之特点,力求使每个篆刻爱好者知其在,又知其所以然,在自觉的审美理念与艺术逻辑的推导下,有一把刀、一块石头就能刻印、创作。并以此为基础,对篆刻艺术的兴趣、爱好、素养、思维诸方面提高到一个相当的层次。有些知识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所以书中列入了大量篆刻名家的印例,目的是帮助读者去参,去领悟。该书尽力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准则下步步推进,它既有
这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篆刻用具与材料、篆刻刀法介绍、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篆刻的章法、奏刀刻印、边款的刻与拓、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方法、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等内容。本书使篆刻学习者如置源头,可以在篆刻艺术之河中驰骋。
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个高峰。它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汉官印(2)》(作者欧键汶)是“”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系列之一,介绍了各式汉官印章。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世称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称,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秦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原来篆刻这么有趣》遴选了作者150多方篆刻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作者的理念、感情和感受。篆刻作品的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学、音乐、绘画等,篆刻形式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每幅篆刻作品配有题记、小知识或诗、词、绘画作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篆刻图书的特点。既可作为篆刻艺术的普及读本,也可作为珍藏的艺术作品。
本书的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篆书章法作品说长方中堂(一)大篆陈毅诗“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能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采取行草竖行式,不分横行。因字数多,又是名诗,不加释文,末行下空白较多,落款钤印。篆书的章法和行、草书相比,相对要简单些,万其是小篆,与楷、隶书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平整匀齐,横竖成行。但大篆、甲骨则不尽然,要丰富复杂些,因为它们年代太久远,字形太古老,又是刻或铸在不同形状的骨片或铜器上的,不象在平正的纸上好安排,因此章法也不尽相同。
本编系将篆书形体相近、易混易讹之字编集成五方诀,以便习篆者析其异同,探其原由,避其讹误。随时代之发展,今日之楷隶与古老之篆籀变化较大,以今之楷法书昔之篆文,因不知其源而讹,往往被世人所诟,帮此编至为重要。本编因篇幅较大,故而改为上、中、下三部分。 本书以上三编虽系各自成篇,但彼此联系紧密,有前呼后应循序渐进之特点。 本书改编所依原影印本中作者及印行年代末载,据推该书系据清人沙青岩所辑《说文大字典》中的《说文篆法皕韵歌诀》等所影印。现书名亦所新拟定的。 本书改编时除将原传统之雕版改为现代电子版外,还对全书进行了校订,为《说文解字部首》中五百四十字加注了汉语拼音读音,对歌诀之释文加注了与之相应的简化字,还将注文改为简化字并加现代标点。为便利篆刻者,增加实用性,改编时又对之篆书
本字典收录首字近三千个,按部首排列,书前有部首索引和检字表,使用者可按笔画检字。本书共收集印影近两万枚,是明清以来主要篆刻家及《三堂印谱》中的印影,全书五百多页,每页按竖行编排,共有六行,在行的上方标着该行所篆刻的字,每个字的印影数量不一,少者一个,多者几十个,如“南”字,有五十一个,字下都注明篆刻者的名字,一个篆刻者可以有一个或好多个同一字的不同字体或样式的印影,一行中如出现另一字,则用圆圈将其圈在内以作标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阅,使用十分方便。 这是一本供初学篆刻者或爱好篆刻的青少年使用的字典,许多有名的篆刻家的印影汇集其中,同一个字有同一个篆刻家的不同风格的字体印影,亦有许多不同篆刻家的印影可供参考。本书64开本,厚薄合适,便于携带,方便查阅,是一本很
这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篆刻用具与材料、篆刻刀法介绍、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篆刻的章法、奏刀刻印、边款的刻与拓、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方法、篆体的演变与发展等内容。本书使篆刻学习者如置源头,可以在篆刻艺术之河中驰骋。
本字典是在日本东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 本字典收集中国明清以来主要篆刻家及被称为“三堂印谱”之《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中之印影。 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余人,收录首字三千三百余字,所收印影约四万五千枚,字后皆注明作者。 本字典印文之序,大致按篆刻家年代之序排列。检字表及索引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本字典所收印影,均按原大剪贴。 书末附《印小人传》,由潘国彦同志编。
本辑我们组织了以印材研究为中心的一个学术专辑。篆刻以花乳石为印材,是文彭、何震们在当时的选择但不是必须的规定——事实上,在当时和其后,以犀角、象牙、玉、晶、竹、木、陶、瓷乃至金、铜冶铸之为印者并不乏其人。只不过相比之下刻石印的文人社会身份较高,故关注而已。基于此,我们广泛收集了古贤的特殊印材创作,合为一辑,借以见出当代印坛在“印文化”某个侧面的“殊相”。 西泠印社与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百年西冷·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正在全国与海外如火如茶地进行,这是西泠印社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大举措,是西泠印社举社上下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一个社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发挥主人翁精神,共同为西泠印社在新百年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的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篆书章法作品说长方中堂(一)大篆陈毅诗“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能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采取行草竖行式,不分横行。因字数多,又是名诗,不加释文,末行下空白较多,落款钤印。篆书的章法和行、草书相比,相对要简单些,万其是小篆,与楷、隶书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平整匀齐,横竖成行。但大篆、甲骨则不尽然,要丰富复杂些,因为它们年代太久远,字形太古老,又是刻或铸在不同形状的骨片或铜器上的,不象在平正的纸上好安排,因此章法也不尽相同。
米芾(一〇五一年至一一〇八年),字符章,自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淮阳外史、中岳外史、海岳外史等,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米芾天资高迈,擅书画,工诗文,精鉴别,富收藏,性萧散,爱石成癖,见奇石尝呼之为兄,具衣冠拜之,故有“米颠”的谑称。又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唐宋时对在礼部管文翰的官又称作“南宫舍人”,故有此称)。祖籍山西,因其父徙家襄阳,故谓襄阳人,有“米襄阳”之称。中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故《宋史》本传称:“米芾,字符章,吴人也”。米芾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性的色彩。因其母阎氏曾“侍宣仁后藩邸旧恩”(此处的旧恩究竟为何,宋代庄绰《鸡肋编》卷上给出了答案:“或言其母本产媪,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产媪”,当现在所谓的接生婆),故米芾幼年得以在京城
《漆艺篆刻:让篆刻走向大众》理念的提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从学习篆刻到热爱篆刻一样。我开始学习篆刻时,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种生活乐趣而已。然而,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篆刻艺术审美内涵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汉字的优越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的认识。特别是在电脑普及的时代,我在对汉字传承危机感日益加深的同时,又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如何通过书法和篆刻这两门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来唤起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推广书法艺术相对比较容易,而推广篆刻艺术就比较困难,因此,在篆刻实践中,我一直思考怎样使篆刻这门小众艺术让有文化的人感兴趣,逐步走向大众,于是就逐步产生了《漆艺篆刻:让篆刻走向大众》
刻橡皮章的乐趣在于素材随手可得、花费时间不多,而每一个亲手刻出来的章、创作出来的杂货作品,却是世界上的!从取材绘图、转印、刻章到盖印,每个过程或许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从刻好的那一分钟开始,一股难掩的愉悦及成就感便满满充斥着内心。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刻章相关的各种技法结合生活主题作为章节分类。台湾人气橡皮章达人haru的心得和许多独门绝招、冷门创意,巨细靡遗的各类技法分解步骤图,让从未刻过橡皮章以及虽然刻过但内心仍有疑惑的朋友,都能从书中找到最满意的答案。跟随本书,一起来体会刻章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