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是作者管继平继《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民国文人系列”新著,共收文化随笔31篇,每篇记一位民国文人的印章逸闻故事。过去的文人,即便不是书画家,但雅好金石印章的也不少,如鲁迅、马一浮、郁达夫、叶圣陶、闻一多等;虽然都是文学家,但他们却大都有过操刀刻印章的爱好。本书就是从民国文人的刻印或藏印的故事说起,写出那一代文人和印章的关系,印章虽小道,但其中丰富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却能以小见大,从片片“朱痕”中衬映出民国文人的“风雅”。
黄宾虹一生嗜古玺成癖,终生致力于古玺印的收集与整理,对近代古玺印的研究贡献巨大。本次出版《黄宾虹集古玺印存》底本由邹涛先生提供,原书四册,内有蓝色版框。横七点五厘米,竖十二点五厘米,书口有『滨虹集印存』或『滨虹集印』字样,其中收录黄宾虹所藏古玺一百四十九枚,多数有黄宾虹手批注释或钮式说明。此次出版,合四册为一册。
历代书法家爱好抄写《般若心经》,如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弘一法师、赵朴初等都曾留下《般若心经》墨宝。本书作者以篆隶书抄写,并附弘一法师说《心经》及《般若心经》历代各种经典译本,具有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本书对篆刻章法的十大基本原则,二至七字印章章法布局方法,名章、官印章、秘印、闲章、肖形印、鸟虫篆、押印等章法以及边线界格与章法、边款章法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篆刻是一艺传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文字发展演变历史,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古老的篆刻艺术没有停滞在秦汉印的基础上,徘徊不前,她在没有与时俱进,通过融合书法、美术、雕刻等众多姐妹艺术,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
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江南古城嘉定,由朱鹤创始,至今已近五百年历史。 嘉定竹刻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类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的雅玩。 经历了晚明以“三朱”为代表的创始期,清初以吴之璠、“封氏三鼎足”为代表的发展期,嘉定竹刻至清中期达到全盛。流派纷呈、技法多样,名播海内外。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中国印谱全书:伏庐藏印》主要介绍了印谱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国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仅比较常见的各类印谱就达四五百种之多。这些印谱一方面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模范实例,同时又为中国传统艺术完成了一次充分的积累。清代的篆刻艺术不仅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还可以表达各种人生的感叹和思想,成为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方寸之间,竟然蕴藏了无穷的趣味,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篆刻学》初稿脱胎于作者三十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几经修改补充,遂成此稿,作者在世时本拟再作校订修改,但因病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愿望。现将原稿影印出版。原稿个别地方有钢笔写的补充,部分章节旁边有钢笔小注,是作者拟作修改而未及完成。‘炼刀法’一节,作者旁注‘应全删’,为保持遗著原稿本来面目,均未作更动,以供读者参考。原稿标点漏点近三分之一,图例、文字亦偶有错漏,均请邓散木先生家属邓国治同志校勘补齐。
本书通过对石窟铭文艺术的地域分布、流变规律的分析,进而在石窟艺术语境下,探讨铭文书法、图像与文本内容构成“三元互诠”系统之中,铭文书法的定位、权重及相互的关联。本书通过对石窟铭文艺术在时空坐标中的变迁,探讨下面三方面关系:其一,石窟铭文艺术与石窟雕塑艺术的“双轨并行”关系;其二,石窟铭文艺术与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在精神层面的“耦合”关系;其三,石窟铭文艺术与政治宗教的互动关系。本书探讨石刻石窟铭文艺术在演变过程中的“失焦”与“失范”现象——中心移位、界限模糊与特征淡化所表征的内在发展理路和历史趋势。本书基于图像分割、算法分析、模型建构和数据存储技术基础上的石窟铭文艺术的数字化研究。
《篆刻学》初稿脱胎于作者三十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几经修改补充,遂成此稿,作者在世时本拟再作校订修改,但因病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愿望。现将原稿影印出版。原稿个别地方有钢笔写的补充,部分章节旁边有钢笔小注,是作者拟作修改而未及完成。‘炼刀法’一节,作者旁注‘应全删’,为保持遗著原稿本来面目,均未作更动,以供读者参考。原稿标点漏点近三分之一,图例、文字亦偶有错漏,均请邓散木先生家属邓国治同志校勘补齐。
黄宾虹一生嗜古玺成癖,终生致力于古玺印的收集与整理,对近代古玺印的研究贡献巨大。本次出版《黄宾虹集古玺印存》底本由邹涛先生提供,原书四册,内有蓝色版框。横七点五厘米,竖十二点五厘米,书口有『滨虹集印存』或『滨虹集印』字样,其中收录黄宾虹所藏古玺一百四十九枚,多数有黄宾虹手批注释或钮式说明。此次出版,合四册为一册。
本书内容主要:印章在唐宋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干审美的需要。唐宋时期,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代文人开始全面介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的以花药石刻印至元代末,文人篆刻成了主角。至明代,篆刻艺术经过宋元问的由工匠到文人刻篆的发展一个时期,不论是篆刻艺术的实践还是印学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形成了五大篆刻流派:文彭开创的“三桥派”,其印风纯正雅致,远规秦汉;何震初追文彭,以冲刀法效法汉铸印,以气势沉雄而猛利自创了“雪渔派”;后起的苏宣兼师法文、何,远规汉晋,独树一帜为“泗水派”;与苏宣同期的汪关寓居江苏娄东,开了印风典雅雍正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本书选取最常用的汉字两千余个,精心考证和校对,并参考相关工具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辞典》)的部首检字法编排。书中所收字体,为历代传世书法字迹。
篆刻是一种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它以汉字(主要是篆字)为造型依据,运用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印章这一表现形式来展示构图、线条等种种美感,因而我们通常又称之为“印章艺术”。本着通俗浅近、简明概要的宗旨,将对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体会整理出来,写成了这样一本小册子。这是一本普及教材,主要是为了满足初学篆刻的青年爱好者了解玺印、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中国历代篆刻精粹”之《肖形印》。这些肖形印,不少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记录下古代生活的场景,如狩猎、运动、出行、宴饮、百戏、骑射、搏兽、犁田、采桑以及鼓瑟、弹琴、伎乐、歌舞、跨虎、骑龙等;也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虎、马、牛、羊、鹿、魚、驼、兔、鸡、鹤、朱雀等;还有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等图案,犹如一幅幅生动的袖珍连环画,在方寸之间给我们展现了设计者们高超的艺术手段与活泼无忌的生命状态。直到今天,我们篆刻创作者和从事图形设计者,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可借鉴的元素。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六朝石刻,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 薛巍著 原价 ¥88.00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1-01
本套《篆刻刀法百讲》具有一定现实针对性。丛书虽然是普及性的关于篆刻技法的实例分析,但通过具体个案揭示一定的普遍规律。首先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技法在篆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篆刻技法就没有篆刻艺术,技法的高低难易是评判作品高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再一个意义就是通过一篇篇的小文章,通过对一个个具体印例的分析,尝试进行技法规律的探索,这种探索一方面是对旧有既成模式的重新审视认证,一方面是对不断变化的新观念、新技法与新形式的扬弃与整合。当然这种对具体印例、具体技法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有时甚至是感性的,是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