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家爱好抄写《般若心经》,如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弘一法师、赵朴初等都曾留下《般若心经》墨宝。本书作者以篆隶书抄写,并附弘一法师说《心经》及《般若心经》历代各种经典译本,具有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篆刻章法的研究论著。 关于篆刻的章法研究,印坛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印人提出过个性化的见解。但到今也没有谁给篆刻章法下一个印坛所广泛认可的定义——中国艺术的玄妙往往如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篆刻章法的一些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一、章法内容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二、关于篆刻章法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章法类型的特点。三、章法的主线。四、印中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的强调。如果将他们归纳综合一下,作者对章法的理解是这样的:章法是篆刻创作中将文字与印面组合为篆刻作品的构思过程。这一构思过程中要周全地考虑章法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一方面印章应有一条章法主线。印面内应讲求秩序,而字间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起作用。这些观点在本书中分为许多
这本书是《书法文库》中关于篆刻的文章汇编。内容有玺印、明清流派和近现代篆刻;篆刻理论、篆刻大事纪和篆刻家的趣闻逸事。 篆刻艺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有篆法、章法、刀法,而这些技术是作者想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象服务的,并作为其技术支撑的。有了这些技术和意象,使这小小的方寸内蕴涵了生命力,蕴涵了万千气象。
余少有印癖,由印石、印谱、印论而留意于印史,循勤以补拙之古训,故每有所见所得,皆录而存之,越三十年,积稿颇可观。窃以为煌煌印坛三千载,以无一年表问世,引为憾事。余不敏有而志于斯,自一九八二年初编纂,历一年而成《中国印学年表》一书,虽草创粗陋,然了胜于无,一编在手,既备自检,亦称便于同道矣。 《年表》问世以后,自感简率,复于公务书画之余,犹未忘于旷野拾穗、冬林觅果,即漫游海外之时,也未尝稍懈,虽十访未必得一,偶有所得,必彻宵达昧,一一录之,身乏心劳而独多小民暴富之乐。于此八年间,续获史料二干余条,几遇前版之半。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允予再版增订本,可慰亦可喜。可慰者,再版可校正前版之误,可喜者,内容更形充实,可弥补前版之简。然印海茫茫,遗珠难免,一人之力,尚恐差失,当俟贤达博雅予
蒋维崧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从乔大壮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抗战期间,曾与乔先生同住在一处寓所,朝夕相处,得以向乔先生随时请益,印艺遂大进。作为乔派篆刻艺术的传人,蒋先生的篆刻在章法布置上既有乔先生构思精妙、文雅之长,又从秦汉玺印中直接吸取了一些朴拙自然的营养。与乔先生的短促冲刀相比,蒋先生的用刀更接近黄牧甫的浚厉,印章中类似牧甫的『险刀』、『逼边』的运用,使线条更加爽劲、精彩。精心设计的篆法通过爽快的刀法表现出来,几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意境,形成了既高雅峻洁,又自然生动的艺术风格。
兽钮在寿山石印章钮饰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印章钮饰又称“兽头”。古兽内容包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猛兽、水兽和瑞兽。历代寿山石雕艺人创作设计的各种异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资料。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精华,诸如青铜器艺术,玉器艺术、画像砖艺术等。这些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寿山石雕印钮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本书大32开全彩印125页,大量图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古兽印钮谈、周宝庭古兽印钮图稿、古兽印钮常见题材等。
《曾默躬品鉴印玺辑》为曾默躬先生对汉印,尤其是古玺印进行的品鉴。从文意、结构、字法到欣赏的角度,及对篆刻艺术的探讨都非常精彩,对书法篆刻爱好者及专业人士的品鉴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苍石、昌石等,号朴巢、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鐡等。七十岁后以字行。浙江安吉县人。其书法、绘画、篆刻均集各家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面目。 吴昌硕篆刻作品尚有《朴巢印存》、《苍石齐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缶庐印存》等多种印谱传世。其所作初师浙派,继法邓石如、吴让之,再宗古玺、秦汉印,后又大量参用石鼓,砖瓦、碑碣、封泥等文字的特点。布局突出书法意趣,刀法衡切并用,以破残平衡章法加强气韵。以此,作品能緃能收,虚实相生,秀丽中带苍劲,流畅中见朴厚,蕴精深功力于乱头粗服间,为世所叹服,在外影响深远。
闲章,即除了能代表征信作用的官印、私印(主要指姓名章)外,其他一切利用别号、斋馆、谚语、格言、诗词、警句等内容刊刻的印章。本书选取了历代文化名人与梅花有关的闲章,考证印文的出处、闲章主人与梅花的轶事,方便读者了解中国的梅文化。
此书是印学研究系列,本辑是山东古代玺印与篆刻研究专辑,是对安丘印派的研究进一步的发掘和深入探讨。清初山东安丘张贞、张在辛父子等创立的安丘印派,是有着丰硕的艺术成果与独到的理论体系,成就斐然,传承有序,在中国印学目前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篆刻流派,只是对安丘印派所进行的深入发掘和整理还很滞后。本辑继第八辑第九辑之后,继续客观揭示了安丘印派的时代背景、印派创立、创作技法、篆刻理论、风格特征等。
有的人能把生活演绎得轰轰烈烈、翻汀倒海,把线条组合得惊心动魄、变化莫测;也有的人喜欢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居家生活,追求文静、平和、雅逸的艺术境界。在他们之间,无优劣之别,反倒是因为相互映衬才成全彼此的存在意义。所谓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我们必须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我觉得单纯较之丰富、简约较之繁复,似乎更值得关注,因为前者要经过反复提炼,提炼意味着许多放弃,放弃确实是需要智慧的。 建华在文化系统的好几个领导岗位上干过,都干得兢兢业业。建华学习、研究书法艺术也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一直持之以恒、不改初衷,终成今日点划坚实、风格雅静的艺术格局。这里面让我感受到一种人生定力。建华的书法艺术还要发展,发展的向度依据应该是自己的性情,而不是万花筒般的外象世界。依本性
《篆字汇》,又名《六书通》,的经典篆书著作。明闵齐伋撰辑十卷,清毕弘述篆订。闵齐伋“好古读书,生明季。能远绍仓颉微旨,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源,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余年辑成书,题曰《六书通》。”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成就是书。闵齐伋去世后五十余年,原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程炜,浙江苕溪(今湖州)人,得到此书残缺本,遂交给浙江海盐人毕弘述以《六书通》正稿。经过毕弘述四年增补篆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整理刊刻付梓,故又称《订正六书通》。江西金溪人李希祁、李祖望、余天,于光绪七年(1881 年)再次缮写精镌刊行,故又名《增订篆字汇》,传承至今。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韩愈《石鼓歌》不仅讴歌石鼓字体独特、笔画奇古的艺术价值,而且抒发石鼓不被重视,长期埋没的感叹。设喻贴切,寓意委婉的《石鼓歌》被元代大书家鲜于枢多次书写,表现其对石鼓文及韩愈诗的激赏。 鲜于枢和赵孟頫是元代崇尚魏、晋古法,共倡复古书学主张的代表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仙丹”前人对学习魏、晋传统的不易早有论述。先让我们看几则前人对鲜于、赵学习古法的评述。 先看对赵孟頫的评论。 沈尹默曾说: “从赵(孟頫)学王(羲之),是一种不易走通的路……因为赵有习气,笔一沾染便终身摆脱不掉。” 陈子庄说: 一王一羲之一有着古隶的根底,秀丽中有着拙厚之处,……赵一孟頫一专学王字中的秀丽,并推向极端,
《熊伯齐谈篆刻》由熊伯齐先生多年授课讲义精 编而成。对篆刻源流的概览、对识篆习篆的导引、对 工具技法的解析在书中渐次展开。至于历代篆刻名作 的布局奥秘、作者创作的构思细节等珍贵独特的内容 ,读者皆可由此一窥究竟。本书用平实晓畅、切中肯 綮的阐述构建了一座津梁,使研习篆刻者于此有所启 悟,普通大众亦可获得鉴赏与深入的门径?br/>
《篆隶(下册)》是我国民族色彩特强、有实用价值的传统艺术之一。在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缺乏师资指导、选购范本的困难,我们编纂出版了这一套《书法自学丛帖》。整套《丛帖》由〔正书〕、〔行书〕、〔篆隶〕部分组成,但彼此独立,自成体系,读者可按需选备。
该书展示了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收录了一千多方印章图谱,并以时间为序排列,从中可看到赵叔孺、王福庵丰富多变的文字形体以及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刀法技巧。本书以期成为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们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和学习范本。
全书从印章材料、历史流派、评印标准、印章用法、印章宜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为提供了丰富而有条理的中国印章创作鉴赏知识。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有钢印、蜡印等多种分类。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中国印章艺术博大精深,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