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唯用篇”。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唯美篇”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十钟山房印举选,《十钟山房印举选》清陈介祺(1813-1884)道光二十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书工篆隶,自成面目,富收藏,集近万纽印和十口钟,故名其斋室为“万印楼”和“十钟山房”。初稿成于同治十一年(1871)。光绪九年(1813)又重新增编。十钟山房印谱为近代的集古印谱,集印逾万,此书即朵云轩所藏光绪九年本,精选有代表性和艺术性者两千纽,增补释文,重谋版面,成十钟山房印举选。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谱内印人均一时之选,有姓名者如归昌世、何震、苏宣、朱简、梁裹、程远等二十三位名家,无载姓名者,尚不下三十馀。因诸君素弗以是显,故不具载其姓氏。”所作序者皆为大家,如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归昌世、汤湿祖、李明睿、徐光启、吴伟业、范允临、来斯行、宋珏等。因张灏出身世家,相与交游者皆为一时名士,又性嗜金石,所以《学山堂印谱》能遍集当世名手,使后人得以一睹明朝末期篆刻艺术的总体风貌。 这部近四百年前的集体印谱,对 见多识广的读者来说,不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回顾一下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一下先贤们在篆刻艺术上的探索足迹,翻一翻篆刻艺术的“章年照”,总会有些许感慨。
《中国古代印论史》初版于1994年,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 的诸多环节,诸如“笔意表现论”与“印从书出论”的关系,“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的关系,解决了一些印学 的问题。同时,基于作者自身在篆印方面的大量实践,此书对篆刻艺术研究者和学习者 有借鉴意义。作者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作者的 研究成果。
吴大澂晚号愙斋,金石学家、书画家,1885年,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愙斋行书诗册》即为吴大澂在勘界过程中的吟哦诗册,共计五十二首,翔实记录了吴大澂在勘界过程中的行程与精神状态。诗册以行楷书写就,其孙吴湖帆书签,具有很高的艺术及历史文献价值。
邓散木篆刻在业界影响很大,学习者甚众,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这本《邓散木印存精粹(精)》从原出版的六册印谱中精选300方作汇编,与吴昌硕篆刻精粹配套,这在面世的同类书中会有很多的新意和突破。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印谱取赵之谦存世作品近400方。包括从二十几岁至五十余岁的作品,并对作品按年代进行有序的排列,同时,对作品的边款加注释文,以便于篆刻爱好者学习使用。因为有了边款的注释,我们可以对赵之谦的交往、印学思想的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赵之谦的篆刻,勇于开拓创新,在晚清印坛颇具影响力,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借鉴其印的特点为己所用。赵之谦的篆刻对中国印学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本书为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史论研究学者、报人马国权先生发表于香港《大公报》上的140位著名篆刻家传记合集,为明末周亮工、清代汪启淑、清末叶铭所撰三本印人传之后的第四本印人传著作,填补了中国印学目前近百年来的空白。马国权先生为著名书法篆刻家,且深耕该领域多年,传主或为作者前辈,或为作者友人,或经作者研究,其视野宏阔、资料翔实,在该领域具有奠基性、权威性的地位。本书初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结集了125位篆刻家的传记、肖像及代表作品。由于初版印量少、时间间隔长,目前已全部售罄。此次修订增加了15位篆刻家传记,初版责编茅子良先生怀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全书内容作了大量的修订补充(书后附原稿文字与修订文字对照表),以印人生年为序重新排列。删去传主肖像,传主代表作品则一仍其旧,仅作此许调整,
德国(美国)大提琴家C.Schroder所编《大提琴基础练习170首》,被世界上许多同行作为基础教程。该教材选材精练,曲目编排系统性强,其中,手指的各个把位、弓子的不同弓法、尤其是换弦训练、力度训练等技术训练内容充分,难易进度安排合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部教材对于培养各种演奏人才(包括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独奏等演奏人财)都是一部比较全面的教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该教材是卓有成效的。 这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曾出版过影印版。这次应该社之约,我对此教材重新进行了编订,为每条练的训练目的、练习方法写了说明。对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以备今后补充,修正,使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