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唯用篇”。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唯美篇”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中国古代印论史》初版于1994年,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 的诸多环节,诸如“笔意表现论”与“印从书出论”的关系,“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的关系,解决了一些印学 的问题。同时,基于作者自身在篆印方面的大量实践,此书对篆刻艺术研究者和学习者 有借鉴意义。作者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作者的 研究成果。
沈尹默作品种类繁多,条幅作品所占比例 ,但由于条幅作品纵横比大,很难满足常规字帖的出版要求,本册采用整纸打印后折迭的方式,这样既方便大家临摹,又不损原作的行气。采用真迹高清拍摄并精印,使书法研究者不仅可以体会到原帖的风神,而且可以领会到笔豪往来的动势、中锋提按运笔引起的墨色细微变化等细节,这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沈尹默条幅精品集》选取沈老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精品代表作,采用整纸折叠的方式,真迹高清拍摄并精印出版。沈尹默先生是现代书法 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尤擅楷书、行草书,中锋用笔,运笔提按起伏震动,使笔锋万毫齐铺,点画充满张力,故经得起放大,是唐以后屈指可数的大家。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书法篆刻术语辞典》是供书法、篆刻理论研究者,书法、篆刻家,文史工作者,美术院校师生,书法、篆刻艺术爱好者使用之专业辞书。专收书法、篆刻术语辞目,兼收部分版本、石刻等方面与书法篆刻有密切关系之知识术语,以及书法篆刻之要言典故。分概念、技法、品评、名物等各部,以客观、审慎、博采众长为原则,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兼收并蓄,突出学术性、科学性、资料性。本书由潘景郑作序,顾廷龙题签书名。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王、韩两先生俱精小学,尤擅篆刻,以之成书,足见其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如今为篆刻印者每惑于后起之字,若便从今体,固无不可,然又恐有不谙六书之讥。而得此书,则如马国权先生所言,有“如获津梁”之便。此书文字数倍于《说文解字》,内容详实,叙说精当,可视为《说文》之辅助工具书,相信日后定将为印篆界之推荐。 是书由印社前辈钟毓龙作序,徐映璞老先生和印社理事马国权题跋。两位先生对成书之始末、作用有详细评述,可资导读。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