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封泥皆配有原大拓片,真实地反映了秦汉印章篆刻的原貌。而封泥后附有翁大年等所作考释,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也更早地践行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互相释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因此,该书既是了解汉代篆刻艺术的书目,也是研究古代职官、历史地理等的重要材料。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唯用篇”。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唯美篇”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中国古代印论史》初版于1994年,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 的诸多环节,诸如“笔意表现论”与“印从书出论”的关系,“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的关系,解决了一些印学 的问题。同时,基于作者自身在篆印方面的大量实践,此书对篆刻艺术研究者和学习者 有借鉴意义。作者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作者的 研究成果。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第一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最早发表在台湾《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台湾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巨来先生惯用薄薄的日本土纸来篆写印稿。从本书收录的印稿来看,大多是利用信笺纸篆写的,信笺上还残留有〔陆军〕的字样,大约是日本陆军所使用的。拒巨来先生说,这种纸叫美浓纸,美浓是地名,在日本中部的岐阜县,现在已经不再生这种土了。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称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大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现在纸上。然后用封折、再封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光合作用 ,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歙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有许多平行线条的印稿,这实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 在近现代的杰出的篆刻家中,陈巨来先生的艺术成就令人炫目,他对此道的研究和执着,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本书后部分,附有先生年轻时代勾摹
本辞典系介绍中国篆刻史事及篆刻艺术的专业性辞书。全书分辞部、字部及附录三部分,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有关篆刻辞汇的解释和相关资料,以及汉字在历代印作中的不同篆体、章法和刀法。本详词典可供印学研究者、篆刻家、篆刻爱好者使用,亦可为书法、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以及艺术史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本辞典条部分包括篆刻史事、篆刻术语、篆廖理论、篆廖著作、印章制度、印章类别、篆刻技法、篆刻流派、篆刻家、篆刻材料及用具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部分条目,共收四千七百余条。 本辞典所收篆刻词汇皆以史书、美术论著及笔记杂考等多种原始资料为基础,结合书证、溯源、并吸收现代辞书注释进行释义。 本辞典计收入常用汉字印字约二千字,古玺、汉印及其以下历代印拓约三万余方。 为保持印章的完整性,本部所收印字均
《金石为开:第二届骆芃芃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是 金石为开 第二届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师生作品展的作品集。 《金石为开:第二届骆芃芃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收录了骆芃芃以及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艺术家、特邀吉林省部分艺术家的书法篆刻作品,以及骆芃芃老师历年学生的书法篆刻作品。
沈尹默作品种类繁多,条幅作品所占比例 ,但由于条幅作品纵横比大,很难满足常规字帖的出版要求,本册采用整纸打印后折迭的方式,这样既方便大家临摹,又不损原作的行气。采用真迹高清拍摄并精印,使书法研究者不仅可以体会到原帖的风神,而且可以领会到笔豪往来的动势、中锋提按运笔引起的墨色细微变化等细节,这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沈尹默条幅精品集》选取沈老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精品代表作,采用整纸折叠的方式,真迹高清拍摄并精印出版。沈尹默先生是现代书法 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尤擅楷书、行草书,中锋用笔,运笔提按起伏震动,使笔锋万毫齐铺,点画充满张力,故经得起放大,是唐以后屈指可数的大家。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书法篆刻术语辞典》是供书法、篆刻理论研究者,书法、篆刻家,文史工作者,美术院校师生,书法、篆刻艺术爱好者使用之专业辞书。专收书法、篆刻术语辞目,兼收部分版本、石刻等方面与书法篆刻有密切关系之知识术语,以及书法篆刻之要言典故。分概念、技法、品评、名物等各部,以客观、审慎、博采众长为原则,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兼收并蓄,突出学术性、科学性、资料性。本书由潘景郑作序,顾廷龙题签书名。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