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称作“圣人”。一部《论语》道尽人生百态,思想穿透千年,其文约意丰的言辞语句,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和包罗万象的人世道理,可助人修身、为学、齐家、治国。这《论语》一共20篇约500章,每天只需读懂、 读透一两章,一年便可读完整部《论语》,用每日一读的简约方式,享受 硬核的中华文粹,建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 本书一大特色是把书法和《论语》有机结合, 书法家、中国书协 孙晓云女士用精致小楷抄写整部《论语》,力求把枯涩的文字变为书香墨趣,这本书饱含着她独特的艺术情思,通过书法墨迹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同时由府建明教授对原典原文斟词酌句且饶有趣味地进行了细致、简明的解读,既可以帮助初涉古文的学生翻译古文,也为深入阅读提供知识性的注解和引导。这部《日读论语》是一部极为独特的“国学书法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潘伯鹰(1904—1966) 中国书法家。名式,以字行,别号凫公,安徽安庆人。作书注重用笔之法,得褚遂良三昧,兼纳元人鲜于枢。草书得力于王羲之《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等。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曾熙(1861-1930),中国书画家、教育家。字季子,又字嗣元, 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清光绪进士。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韩磊圆笔为本,下穷魏晋,融合南帖北碑,自成风貌。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沈曾植(1850—1922) 中国学者、书法家。字子培,号乙盦、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书法负盛名,执笔宗包世臣,师法北朝碑版,融会“二爨”神韵,参以章草笔势,方入圆出,欹侧犯险,矫健凝重,自成一家。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张大千(1899—1983) 中国书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1919年回国,从李瑞清习诗文书画。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书法取自造像墓志的方笔,方中寓圆,形成飞动的意象,有一种奇宕之美。
本书立足新时代,精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书法爱好者训练常用的春联词,依托古代表典碑做成试读实用的集字春联读,将传统书法与吉祥喜气的春联文本无缝接。引外,书中还编排有同步春联书法幅式、名家联墨欣赏、书法常春联集萃等内容。本书以宋代米芾行书字帖为依托,从中集字成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较高的临写实用价值、资料价值。能满足人民群众新春佳节需要的的春联书法读物,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社会效益也比较明显。
《王羲之书三种》讲述《草诀百韵歌》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入门教科书。《王羲之书三种》作者把草书的主要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编写为五言一句的俳律韵文,其中一些是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联句,便于记忆及诵读。《王羲之书三种》准确地说明了草书结体和行笔的某些规律。
瘦金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书体,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相关书籍在市场上却不多,主要是因为瘦金对于书写要求很高,本书作者深入研习瘦金体三十余载, 的阐释了瘦金体笔法的精髓,并有所丰富和发展。内容简明易学,适合瘦金体入门读者研习。
瘦金体作为一种特有的书体,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相关书籍在市场上却不多,主要是因为瘦金对于书写要求很高,本书作者深入研习瘦金体三十余载, 的阐释了瘦金体笔法的精髓,并有所丰富和发展。内容简明易学,适合瘦金体入门读者研习。这套《怎样写瘦金体》(大字版)共分四册,分别介绍了瘦金体基本笔画65法、偏旁部首100法、结构54法、章法布局36例。从笔法、偏旁部首、结构、章法等四个方面, 介绍瘦金体的写法,属 ,从北宋徽宗开创瘦金体以来瘦金体结构规律的第一次总结。 本册为偏旁部首篇。
《中国书法全集》是200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刘正成主编。 该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 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本册为《中国书法全集(24孙过庭张旭怀素)(精) 》,主要内容包括书家画像、原色法帖或原色作品选页、书家评传和专论、作品图版、作品考释、书家书论选注、书家年表、书家行踪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版目录。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何绍基(1799—1873) 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工书,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遒劲峻拔,别具风格。晚年博取《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汉碑,又开新境。
本丛书收入清代中期及后期 书家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何绍基、胡澍、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人的篆书作品,其中邓石如、吴让之各5件,赵之谦3件,徐三庚2件,杨沂孙、何绍基、胡澍、吴大澂、吴昌硕各1件,计20件,本丛书具代表性、成系统。全书四色彩印,精美高古。本丛书期冀以篆书的沉雄挺拔来丰富汉字书法的用笔技巧,带动篆刻艺术的发展。本丛书可习可赏,是篆书临习、练习笔力的 书帖。《吴昌硕篆书唐诗三种》为本丛书之一。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中国篆刻家、书画家。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昌石、昌硕等,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本书选收其篆书唐诗三首,分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赤壁》、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三件书轴,均为书家年逾古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梁同书(1723—1815) 清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翰林院侍讲。工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后兼采苏轼、米芾笔法。以羊毫笔作大字,颇为圆秀流美。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溥儒(1896—1963) 中国书画家、收藏家。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诗文、书画皆有成就。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强调书小字必先 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如此书法方能刚健遒美,秀逸有致。其小楷作品金刚经用笔意境高古,气韵生动,堪称 妙。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谭延闿(1880—1930) 中国政治家、书法家。湖南茶陵人,字组庵、组安,号畏三。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工书,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大气磅礴之势,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