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形式,也是东方书法艺术中一个独有的形式。据说它的起源早至五代十国时期,但它在明代才开始流行,到了清代,不管什么地方、什么阶层,都能见到它的影了。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把当时的名联巧对都收集了起来。其他学者文人多有联语之作,像经学大师俞曲园也著有联话。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穷乡寒士,没有不写对联的。 饶宗颐教授年纪很小时,就以诗作震惊老辈人。他存童年即有对联书作,住其潮州故居的花园石壁上就仃他12岁时用欧阳询的书体写的一副对联。 饶教授书写对联可以说是各体俱备,而且每一对都有一对的特色。故选择120对作品来编辑这本《大家讲堂·选堂联集:饶宗颐书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住取舍上,煞费思量。 《大家讲堂·选堂联集:饶宗颐书法》所收的用各种书体所写的对
王澍(1668 1743),字若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书家。王澍篆书技法精绝,其篆书结字之美,真体内充,行气如虹,周流变化,竟至于天地无穷。王澍篆书,似疏雨行歌,日往烟萝,笔划线条刻意摒弃了粗细变化、起笔收笔等特徵,以极强的弹性和疏朗端庄感给观者带来强大的视觉衝击。王澍对后世圆朱文篆刻的影响极爲重大。举例来说,近世治印号称 圆朱文* 的陈巨来,其篆刻结字的特徵风格几乎完全承袭自王澍。 本辑所收录的,是王澍知名篆书作品《诗经》(高野侯旧藏,吴振平鉴定)及《千字文》(高绎求旧藏,钱适园鉴定)。遵旧例,以《王虚舟篆书毛诗》和《王虚舟篆书千文》为名印行。
徐文达(1922—2000),字敬山,笔名岩樵,别号泥翁,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担任山西省书协 副主席;曾任山西省政协 ,山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先生专攻书法、篆刻,勤奋不辍,诗、书、画、印皆工,一专多能,而终以书法名世。其书法诸体兼善,尤长于行草、榜书。他的书法无门户之见,不为碑派、帖派之藩篱所囿,既悉心汲取二王、黄庭坚、米芾、傅山诸家草书的精髓,又广泛涉猎金文、石鼓以及汉魏、盛唐碑版。虽专于行草,但亦能以楷法为基,旁通篆隶。其书法作品磅礴苍劲、浑厚雄健,颇为世人称道。先生晚年之书愈为精到老辣,气势雄浑,连绵跌宕,刚柔并济,变化多姿,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出入碑帖,自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 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由薛龙春所著,以王宠这一吴门四家中最为研究者忽略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王宠的人生与艺术进行合理重构,并透过这一个案,回应书法史上的一些传统理论,为吴门书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材料与新颖视角。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是从中国书法史上精选出的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历代经典碑帖,采用了仿真印刷技术,可能地还原作品的原貌印制而成。《研山铭/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适合高中低各水平的书法学习者研习,实为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范本。
《中国书法全集51陈淳王宠》的对陈淳及王宠的生平考据,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书法风格的研究,以及书家理论知识的论证,以全彩的面目呈现给大家,为我们了解明代书法、陈淳王宠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帮助。
本书是西安建大2000级校友王劲十余年来书法研习的总结,分为“翰墨传薪”和“体道见性”两部分。在“翰墨传薪”部分收录了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题写的建筑、景观题铭14件,标语、标识9件。在“体道见性”部分,收录了作者书法作品66件。 本书由作者的恩师钟明善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
徐文达(1922—2000),字敬山,笔名岩樵,别号泥翁,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担任山西省书协 副主席;曾任山西省政协 ,山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先生专攻书法、篆刻,勤奋不辍,诗、书、画、印皆工,一专多能,而终以书法名世。其书法诸体兼善,尤长于行草、榜书。他的书法无门户之见,不为碑派、帖派之藩篱所囿,既悉心汲取二王、黄庭坚、米芾、傅山诸家草书的精髓,又广泛涉猎金文、石鼓以及汉魏、盛唐碑版。虽专于行草,但亦能以楷法为基,旁通篆隶。其书法作品磅礴苍劲、浑厚雄健,颇为世人称道。先生晚年之书愈为精到老辣,气势雄浑,连绵跌宕,刚柔并济,变化多姿,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出入碑帖,自
作为中国现当代书法史“海上”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白蕉以其醇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恢复帖学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作品也对当代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白蕉先生的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楷书较少,篆隶书则更少。其行草以二王为宗,清隽秀朗、淳淡婉丽、潇洒俊逸,直入山阴堂奥。由于各种原因,白蕉先生的书法作品出版物在市场上稀缺,此次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此套《白蕉墨迹集萃》丛书,遴选其精品力作,按内容编排,全部原件拍摄,原色呈现,原大印制(除部分扇面作品)。共分为《行草兰题杂存》、《杂书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与翁史焹先生信札选》、《手卷三种精刊》、《与姚鹓雏先生信札选》和《扇面书法精刊》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