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老师和同学的青睐,成为广受欢迎的教材,这种安排正好适应于老师和同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该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升,属于书法技法的中高端图书,因而也特别适合具有基本书法技法知识的广大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技法解析更加具体,所以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技法、提升素养的阶梯。
《崔如琢大观 第6卷》由崔如琢著
《当代创·意印风精品集》的举办,需要再次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中圆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组织给予的学术支持,更要感谢参与本次邀请展的提名委员、所有作者以及默默支持和关注本次展览的朋友们。
《王阳明法书集》终于编成付印了,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王阳明逝去四百余年后首次整理汇编的,是收录其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札、碑刻等手迹的专集。由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影响久远。本集以王阳明亲笔手书的手资料为依据,由此可以来校正弥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缺陷和失误,无论从史料;书艺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 作为阳明故里的后学,编者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手征集、整理、汇辑工作,历时近十年。曾先后赴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顺着王阳明生前足迹进行考察寻踪,步履所至,或攀岩拓取,或摄影笔录,逐年累积,近有
本字典所收章草为汉至近代名家的章划代表作品,或墨迹或原拓。历代名家草书代表作中,有的虽不全以章草写成,但其中符合章草特征的字,本字典也酌情收入。 本字典统篡时,采用了高科技制作技术,完好地保存了原作的风貌。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和检阅,对所选例字一般按作者的年代顺序排列,同时对原字作了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处理。 本字典单字头的确定,主要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对其中的明显的不委之处均作了修正。 本字典后附有《简注》。《简注》以简潔通俗的语言,具有形象的例,简例了草书的形成过程典形成规律。对前人释文不够妥当的地方,也进行了适当的考订。
吴昌硕的书画篆刻作品,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小·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本书作为久吴吕硕作品集》的续编,自一九九叫午出版後,数川之内即被读者争购-空,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求,现于修订重版。 这次重版前,我们对全书的图版、文字和版面结构,邀请有关专家共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校勘和清理。特别是释文部分,参照中华书局某些惯例,在异体字、通假字的注释以及错漏字的勘正格式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凡作品原迹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均释为止体本字,不再加括注,原迹偶误之字,用( )标出,而将改正之字,以[ ]标出,置于偶误字的前面;原迹脱漏之字,亦以[ ]补入;原迹表示删去或乙转之字,释文亦予以删去或乙转。关于作品标题,凡原绘画作品有标题者,释文即参用原标题无标题者,释文中之标题为编者所加。书法作品则以书体
《高二适手批历代书法经典碑帖》包含高二适手批的《十七帖》《兰亭序》《兰亭序》《书谱》四本贴多个版本。此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高老临习字帖的影印部分,主要辑录高二适在临习时他对古籍字帖的考证与认识,以及他临帖和读帖的心得体会,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旨在指导书法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研读和临习字帖方法;第二部分为墨迹整理,由专家释读高二适的墨迹内容,让读者从中了解读帖和临帖的学书方法;第三部分通过严谨、客观的研究与评价,解析历代碑帖和高二适的批注的书法艺术和文化价值。 本书兼具书法碑帖呈现和和批注释文整理,这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希冀此书对当下书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启悟之功,并给书法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云麾将军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日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李思训碑》。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共30行,满行70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用行书写成,可谓碑之变格,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 李邕(678—747),字泰和,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人唐代书法家。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而笔法一新。继唐太宗《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李邕云麾将军碑好看的字》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著。
这部凝聚了郁先生几十年心血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以西泠印社社藏历代印谱五百余部为基础,精选最重要的一百四十二部,从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开始,到吴昌硕《苦铁印选》止,广收各谱的序、跋和题记,以见其印学理论典籍方面的非凡学术价值;而编辑体例,则按每部印谱的辑谱时间、编者介绍、刻印作者介绍及开本、版框、收印数量、序跋原文等收录解说,十分简明扼要。在编撰过程中,郁重今先生不断提及他当时蒐集资料之际,张鲁庵先牛的捐献之功;硬两泠印社六十周年大庆时,韩登安先生、柴子英先生、唐长茂先生与他的翰墨交往,因此本编的出版,又无妨被看作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泠印社许多长老前贤都曾介入过的一段历史的纪录——这一点,是作者从事社史研究者尤其关注的所在。
"永字八法"中八种笔画如下: "侧",就是点。具右顾左瞰之势,造型像鸟翻飞侧下;又似高峰坠石,险而有份量。 "勒",就是横。如牵缰勒马使回,取其劲涩之势。造型似"玉案"。"努",也作"弩",就是竖。像满弓待发。直中寓曲势。造型似"铁柱"。"趲"就是钩。比喻出钩要像踢足球发点球之意,先退几步,蓄力聚势,跃起踢出,出笔快且有力。造型似"鹅头"。 "策",就是挑(提),鞭策之势。像扬鞭策马,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笔。造型似"虎啄(短撇)牙"。 "掠",就是长撇。如篦子掠发,意疾而势涩,速度较慢,线条自然流畅,造型似"利剑"。 "磔",就是捺。磔,古代祭祀时宰割牲畜。比喻捺画运笔如用刀割肉,手不可疾,刀不可缓,一按再按,势展力足。造型似"大刀"。又比喻像曲折的水波,一波三折。捺画又称"波"画。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还是一位当代书法大家。在他豪迈飘逸的书法中,蕴含着指点江山的伟人之魂,激扬文字的诗人之情,雄视古今的哲人之思,运筹帷幄的军人之概…… 毛泽东的书法融会诸家,通变古今,自成一体,其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今年是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感悟他的博大胸襟,探求他的思想轨迹,触摸他的精神世界,特编辑出版此书。《毛泽东书法艺术精选》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选辑而成,作品出自中央档案馆馆藏和荣宝斋珍藏的毛泽东手迹。 《毛
据文献资料记载,它最初是以手书签押入印作为凭信的。对于花押与花押印章的起源,王献唐先生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认为:「岳珂古冢盆杆记言,得晋永宁元年甓,有匠者姓名,其下有文如押,是晋时已有押制。余藏永建五年砖,一侧有文,亦似押字。其他汉砖,时有其式,皆不可识,殆又不始于晋矣。」「初时之署,但著姓名,姓名人尽可书,奸宄之徒,或冒而作伪,乃别将姓名合文,造成一特殊款式,上下周回,以代其名,使人无从仿效,用杜奸伪,与虎爪偃波二体之书诏版,意旨略同。:故署押一制,萌于汉晋,而盛行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很明显,无论是时为美观的「韦陟五朵云」为传说的花押之始,还是稍先的「北齐后主时文书集体签名」花押,均在汉晋两代之下。至于唐宋时期盛行花押,目的在于以求捷速的实用签名和以求时尚的美化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历史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位博学多才且十分罕见的杰出人物——赵孟頫。号松雪,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是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篆、隸、楷、行、草,无所不精。明人何良俊在《四友齐最说》中称他为“唐以俊集书法之大成者”,王世贞在《弇山堂笔记》中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的绘画如山水、人物、竹石、鸟兽等均享有成名。此外,赵孟頫善于诗文、考据学,精通音乐,并在篆刻艺术、鉴定古器物上皆有一定的造诣。鉴于赵孟頫的卓越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郑文公碑》全称穴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虽题名为《碑》,实则是摩崖石刻。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五一一年》,距今一千五百年,共有内容大致相同的上、下两碑,都为正书。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绝顶,上碑二十行,满行五十字。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最下端,下碑高三点四米,宽四点六五米,五十一行,满行二十九字,计一千二百三十六字。有碑额,阴文七字,为正书。文末有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秦岘等名人的题字四行。因上碑石质较差,字漫漶严重,故拓本流传较少,一般说的《郑文公碑》都是指下碑。此碑为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郑羲述功颂德而书写。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简称郑文公碑。此碑的特点在于集篆、隶、草之长于一体。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