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日本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思考,全书分成 东瀛书论 日本书法史 日本篆刻史、书法理论史和书法教育史 三编,从日本书法史、日本篆刻史、日本书法理论史、日本书法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书法的发展过程,不仅详述古代日本书法,更涉及近现代日本书法发展的多方面,是了解日本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中国书法培训教程”系列图书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书法名家精心编写的一套通俗、实用、由浅人深的入门级教科书。它适合各中、小学的教学使用,也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向导。自2004年出版以来,本系列丛书广受好评,已成为学习书法的图书。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我社决定进行再版,同时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这一系列,打造其成为书法教学的品牌。《中国书法培训教程·楷书教程:褚遂良解析》是学习褚体书法的范本之一,本册图书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以《雁塔圣教序》为解析对象,选取名家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保持碑拓风貌,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掌握字形结构及笔画定位。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各章节中的范字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章法
本册为书法基础。它由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的两部分组成。其中包括:汉字的形体与书体、书法范本碑帖简介、书写工具与书写姿势、用笔方法研究、结字规律研究、章法研究、临写与创作等。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故人称“苏学士”。苏轼在诗、赋、文、词、书、画上都冠绝一时,传颂千载。在文学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在诗赋上,开创了江西诗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上,以其极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少年时即聪敏过人,志向远大,不到l2岁已博通经史,诗文超群。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苏辙赴京应试。次年,兄弟二人高中同榜进士。嘉祜六年(1061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步入仕途。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逮下狱,后贬谪黄州。苏轼在黄州筑“东坡雪堂”,曾在此会见了米芾。元祜
《21世纪校本课程建设系列丛书·金石心印:篆刻入门》是在学校多年篆刻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成果,是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篆刻校本教材,亦可作为学生兴趣活动或篆刻爱好者入门的自学读物。可能有个别章节与一般篆刻教材分类方法不一致,但却是在大量实践中反复修改与调整中确定下来的,是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小学生性情活泼、动手能力强,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时期。与此同时,我校开设的书法、国画等课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书法、绘画的技能,这些都为篆刻这门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和基础。《21世纪校本课程建设系列丛书·金石心印:篆刻入门》内容可安排80课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如部分篆刻实践活动可安排在课下学生自主完成;选讲内容亦
北魏《他瞻墓志》,《他瞻墓志》全称《儒德李生之墓铭》刻于北魏正始五年(五零八)正月,墓志为覆斗形状,石高三十六点五厘米,宽四十三厘米,字面高二十九厘米,宽三十六点五厘米,正书十六行,行十五字,有棋盘格,二零零零年出土于河北赞皇。此志书法点画丰腴舒展,结体翔动开张,其字形时有舛误,殆由石质松脆且镌刻仓促所致,然以此更见率意洒脱,不衫履之趣。东魏《吕盛墓志》,《吕盛墓志》,全称《后魏济阳内史吕君之铭》刻于东魏武定二年(五四四)二月,石高五十一点五厘米,宽五十二点五厘米,正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二零零零年春出土于河北临漳。志主吕盛字世兴,见于《魏书吕罗汉传》附传诸子。此志书法峭拔坚劲,刻工准确入微,笔形字势皆与《张黑女墓志》神态毕肖,二者相距仅十余年,或竟同出一手,亦有可能。
书写一道,原来只是重在文字形体,以满足文化思想交流为其主旨,职责,尔后艺术价值逐渐显示了它的作用,于是一门以汉字的书写为艺术形式及理论的书法“学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了起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书法”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支柱,他将只剩下一具毫无生机的躯体。书法只有在充满了勃勃生机,切实而壮丽的文化蕴涵条件下,它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历史上闪烁出它的艺术光辉。因此,如果把书法这一学科只理解到单纯的艺术内涵层次,恐怕不能胜任文化教育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的资格,便会大大的降低。为此,本套教程特别单独设置了“书法文化”这门课程,以示对书法文化内涵的足够重视,以便使这一学科取得它可能达到的成绩。
怎样刻边款》共七章内容,包括边款概述,刻边款的工具和材料,边款的用字选体,边款的内容,边款的位置与形式,边款刻制,拓边款等内容,对边款的历史及后续发展、刻边款的技法及材料做了全面的论述。显示更多显示更少--------------------------------------------------------------------------------
本书选收了大量传世于今的书法碑帖珍品,并非是想象其他的图书一样简简单单地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正是这些碑帖本身使得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们激动不已,朝思暮想,以至夙夜匪懈,心摹手追,才有了今天彪炳千秋的中国书法史。作者在书中的种种努力都是想帮助读者能够走近它们。欣赏它们,理解它们直至像它们一样走向不朽的创作之旅而服务的。篆、隶、真、行、草,各人自有其专擅,在碑字与帖字之间不会因用途不同而使其核心笔法有所变更。这才是广大学者需要真正理解的,也正是我们希望与读者朋友共同去品味的。只有在汲取前辈历代大师的智慧与心血之上,我们才可以少走弯路,直至得心应手,挥洒任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书法佳界。
《书法》杂志在二○○六年举办了书法“百强榜”的活动,在全国书法界有了比较大的反响,被称之为“南方书法媒体的大展”,也是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系列活动以外的民间性的的书法活动。这个活动的初衷虽然是为了纪念《书法》杂志两百期而举办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前书法界发现新人、培养新人的要求。这个活动的有些举措是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首先活动的工作做得很细,对每件来稿都有落实,给每位来稿者都寄了《朵云轩藏古今法书选》明信片表示感谢,并寄了作品集。对入选百强的作品我们在杂志上用了一年多时间给予连续发表,对展览作品我们先后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连续巡展,同时,再通过评选,便有了四本一套的百强系列的《千字文》字帖。所以,人们所评价的第二个特点,那就是只有一百强榜一对展览的细节是高度重视的,并且
《历代名家碑帖技法精解:米芾·蜀素帖(放大版)》采取全新的版式、全面的剖析,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历代书法名家传承至今的经典字帖。其中每个分册选一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分人物简介、书法特点、用笔技巧、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集字临创、原帖再现等章节进行介绍,每个字均有运笔图解和技法精解,可谓图文并茂、详略得宜、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既适用于初学者自修,也可作为书法培训的教材。《历代名家碑帖技法精解:米芾·蜀素帖(放大版)》是其中一册,米芾的《蜀素帖》其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孙晓云书小楷老子》旨在双璧合一:为广大读者奉上一本可以开启智慧的古代典籍,同时也是一本可以欣赏、临习的现代书帖。
在日常生活中,书写规范美观的文字不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可以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们力和美的享受。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而依然光彩照人,主要就在于安兼具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功能。即使在硬笔书写及电脑使用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艺术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甚至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能不能写一手好字,至今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文修养是否全面的尺度之一。所谓书法,即是用圆锥状毛笔书写包括篆、隶、正、行、草各种书体汉字的法则,也是一种讲究执笔、点画、运笔、结构、行次、章法、墨法、风格的传统造型艺术。通常要求执笔须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腕部松平,悬空发力;点画须中锋铺毫,笔笔送到;结构要笔画间和谐呼应;章法行次要错落有致,气息贯通,以及表现书者的审美情
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书法家,魏碑体鼻祖,曾任光州(汉今莱州市)刺史。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中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永平年间出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职期间,政务宽厚,不滥用酷刑,以教化和培养人才为己任,很受百姓拥戴。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光州各地题刻甚多,计有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汉字由汉隶楷书发展变化阶段。郑道昭熔百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宽博,运笔娴熟自然,气韵雄豪,有汉隶遗意,创一代书风。其代表作为颂扬其父才智功德分别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的“郑文公上碑
《中国民间书法字典》收录书迹,大多无书写者姓名,或虽具姓名,但书法史上无名,这些作品,我们统称为民间书法。上自魏晋下至清代共收录作品三十九种,集字三万三千六百个,正文部分收录字头二于九百六十个,按简体汉字之笔画数,再按首笔为横、竖、撇、捺、折的次序编排,并附有笔画检字表和汉语拼音索引。书眉注有字头,并在其右注有繁体或异体字。
曹有刚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全彩色放大本技法解析及全帖)》分为四个单元。在“单元《兰亭序》基本点画的变化”中,解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挑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在“第二单元《兰亭序》偏旁部首的变化”中,解析了《兰亭序》中偏旁部首的变化。本单元列举的偏旁部首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在“第三单元《兰亭序》结字的变化”中,从轻重有度、笔画连带、点画省减、疏密得当、参差错位、体势欹侧、避就揖让、行草杂糅、态势自然、同中求异十个角度对《兰亭序》结字的变化进行了解析。在“第四单元原帖赏读”中包括《兰亭序》全帖及释文;全帖均为精选善本,并进行了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