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日本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思考,全书分成 东瀛书论 日本书法史 日本篆刻史、书法理论史和书法教育史 三编,从日本书法史、日本篆刻史、日本书法理论史、日本书法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书法的发展过程,不仅详述古代日本书法,更涉及近现代日本书法发展的多方面,是了解日本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朱家济先生,字豫卿,又字虞卿、余清,浙江萧山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于北京。自幼在家读书,十六岁考入些师范大学附中,二十七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和故宫博物院任职。抗日战争开始,随同古物南迁,辗转上海、南京、武汉、四川等地。胜利后,转入当时的经济部和上海中纺公司工作。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受聘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组组长。一九六三年八月受聘为浙江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因心脏病猝发,在杭州文二街溘然谢世。本书是现代名家法贴丛书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我国学者朱家济先生的行楷六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优美流畅,布局合理,章法严谨,是书法爱好者临摹及欣赏的范本。
今值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次公子沙茂世兄,根据他生前笔记、日记等数据中有关篆刻方面的记述,又多方面收集他的印蜕,尤其是一些未曾面世、鲜景人知的印脱印章、及受印者之生平概况,与沙老交往情谊等事,编成《沙孟海百印选》一书。这是很有意义之举:一是可纪念百年诞辰;二是为研究沙老篆刻艺术,提供了系统而翔实之实物数据。茂世与沙孟海书学院副院长李立中两兄又诚嘱予为《沙孟海百印选》作序,余大喜,恐不才,惶惶然,但又不敢辞,遂尽数日之功,逐一拜读,美不胜收,反复琢磨,乃有所悟,沙老于篆刻艺术一道,有其自己成长发展道路,面貌鲜明,雄强朴。
是著名硬笔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钱沛云所著的书写字典,适合中小学生习字、练字。本书分析了八百个常用字的硬笔行书书写方法与规范,是一本相当实用的书写字典。
颜真卿(公元七○九——七八五年),陕西西安人,亦有说为山东临沂人。为中唐朝时期最显赫的楷书大家。颜氏家族自古书法名家辈出,颜真卿自幼丧父,受伯父及兄长教育,其书法早期亦应得自家学。青年时期问书法于张旭,后并吸收褚遂良的笔法,参以古代篆隶书的传统,遂成大家。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极大,留下作品颇多。颜勤礼碑为其中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七十一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其时颜真卿笔法劲健,丝豪不显老态,用笔爽利、厚贯兼而有之,颜书风格已完全确立,蚕头雁尾的写法已很清楚。本书系编者将修复的颜勤礼碑按笔法、结构等重新排列,希望从中归纳出颜书典型,以帮助初学者缩短摸索过程。颜真卿楷书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用笔严谨、结构缜密、字风娟秀多姿;第二时期用笔起落顿挫分明,横细
《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龙开胜》入选者大多为近年来活跃在书法创作一线的具有深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家,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风格追求、取承,以及笔墨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又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体现当代书坛中青年的创作实力和水准。《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龙开胜》力求具体清晰地传达出书家的审美理念、风格取向,以及创作方法、手段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当代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真实生动的参考资料。
《毛公鼎》是西周铭文中卷帙浩繁、载字最多的一种名品。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此器现存台湾。拥有四百九十七字的《毛公鼎》,曾被作为临习金文大篆的必修课程。有人评价它[笔法精严,结体瘦劲]其实若从金文论笔法,多有不宜。因为笔法只限于毛笔书写;金文是书写后又加浇铸,多了几道工序,再斤斤笔法,不啻缘木求鱼了。但《毛公鼎》的线条却真有惊天地、动鬼神之慨。在一个弧形的天地中,每一字都以弯斜的体势衔接。但细细品察每一行与每一字,却极为严整、丝毫不苟,可以见出作者对金文行与字的字形排列,有着超凡入圣的能力,在上古时代金文从总体上说相对粗质而言,《毛公鼎》显然是一个例外。此外,配合着这种字形弯斜排列、线条则出以圆润而质实,凝练;使每一字因此而极为稳定的中心;线条构合之际,在瘦劲之外又多出几份
董其昌,明代书画家。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刻有《戏鸿堂帖》。本书由书法理论家对其影响力的法帖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鉴赏解读,一册在手,既可欣赏法帖,又可借助专家点评加深理解法帖的妙处所在,是一本的艺术鉴赏图书。
山水名胜,怡情悦性;骚人诗篇,千古流传。许多青少年朋友以及文职工作人员、白领,还有众多硬笔书法爱好者都很喜欢用美工钢笔练字。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是全球个印学团体--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能吸取古今,融会众长,破旧立新,独辟蹊径,自成面目,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他的篆刻研究专题较少,本书是这一专题研究的一大硕果。
在日常生活中,书写规范美观的文字不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可以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们力和美的享受。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而依然光彩照人,主要就在于安兼具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功能。即使在硬笔书写及电脑使用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艺术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甚至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能不能写一手好字,至今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文修养是否全面的尺度之一。所谓书法,即是用圆锥状毛笔书写包括篆、隶、正、行、草各种书体汉字的法则,也是一种讲究执笔、点画、运笔、结构、行次、章法、墨法、风格的传统造型艺术。通常要求执笔须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腕部松平,悬空发力;点画须中锋铺毫,笔笔送到;结构要笔画间和谐呼应;章法行次要错落有致,气息贯通,以及表现书者的审美情
康有为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五岁有背诵唐诗数百首,六岁开始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前后纵观说部、集部、兵家学和杂史等。康有为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三十岁即向光绪帝上书了一篇长达六千字的奏折,提出变法维新的建议,以后又数次上书,终因变法挫败而亡命日本。康有为的这种政治信念,同样也反映在他的艺术观中。在他所著的足以在中国书法史上傲世的长篇巨制《广艺舟双楫》中,和盘托出了其卑唐尊魏、力纠时弊的变革理念。他以过于偏激和苛刻的观点力贬帖学,进而大力宣扬魏碑之美,倡导碑学,这在客观上为当时大兴魏碑的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基于这样的理念,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也必然纳入了一条追求宏肆寄崛的轨道。尽管他早年亦曾涉猎唐碑,于“干禄体”下过不凡功夫,但此时的他,却独钟于魏碑。近人马宗
《鲜于璜碑》全称《东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碑年代是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鲜于璜碑》,碑阳、碑阴共有8277字,纵格11行,字16行,下款与正文平齐,间隔空行。字体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笔势沉着,锋芒含蓄;笔法严谨,结体浑厚;笔力遒劲,严整丰腴;取势横扁,宽博厚重,掺以异势,自然生动。整体布局匀称,形态凝重端庄,意近《张迁碑》,但比《张迁碑》更丰腴。当为汉碑「方正派」中极为重要之代表。其笔画肥瘦有度,结字拙巧并存,朴实中更露生机,灵巧处方见精神。从通碑效果看,横向上6行则为一气呵成,疑是横向平进书写:字体大小匀称统一,规矩疏朗,笔法严谨,神采飞扬。以下部分,字体大小、宽窄、取势略有错落变化。《鲜于璜碑》碑阴部分,文字不为界格所囿,且字迹参差,错落有致,丰厚朴茂,胜丁碑阳。整体看,前行
在书法临习中选帖总是位的。选什么帖作为学习的范本虽然因人的性格和爱好而异,但也必须考虑字帖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要考虑字帖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字体的包容性。记得期间初次请教商承祚先生如何学习书法的问题时,商老提出初学楷书学颜体:“颜体端庄饱满,易于打基础。学好了颜体,可以向上学习魏晋先秦的各种书体。”商老特别强调:“颜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束缚人,容易出帖,而学柳体就不容易出帖。”此后书法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的确是金针之言。《始平公造像记》方峻厚重、魄力雄强,是魏碑方笔的极轨。《颜氏家庙碑》端庄饱满,朴实而富于变化,是颜真卿晚年的佳作一。一体来精心学习,对奠定楷书基础都有重要的作用。且二帖一方一圆,如果对照学习,又可理解方圆的差异和不同的艺术美。因此,我们选择《始平公造像记》和《颜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刻。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16行,行36字,文后有韩敕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礼器碑》是一件艺术性很高的书法作品,笔划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笔划有粗细方圆,笔势有动静向背,地统一在一起;结体严谨,字法规范,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通常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有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全碑书风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高古而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之大成,被历代书法评论家推为汉碑中的精典之作,对以后唐代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