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1943年卒子美国洛杉矶。虽然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他的钢琴教授包括亚历山大。季洛济和尼古拉 兹韦列夫,但他更喜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学习作曲。 正如他的钢琴小品集(Op.3) 其中第二首便是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 和他的歌剧《阿连科》所展示的那样,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他还因歌剧《阿连科》获得了189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质奖章。在他的交响曲于他24岁那年首演失败之前,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源源不断。 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以及报界对这部交响曲的恶评严重摧毁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信心,他整整三年无法进行创作。在催眠师尼古拉.达尔的治疗下,他不但从极度的压抑和自信心丧失
《鲍元恺: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是鲍元恺在1991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乐曲组成的大型组曲。这部组曲以中国六个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组成了色彩绚丽的音乐画卷。作品先后在各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在我社出版的《炎黄风情》管弦乐总谱首发式暨《炎黄风情》首演15周年音乐会上,德国钢琴家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Bildau)演奏了根据《炎黄风情》管弦乐曲其中4首改编的钢琴曲,反响很好。我社遂约作曲家鲍元恺将《炎黄风情》24首管弦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嗣后,由鲍元恺教授的研究生、作曲家朱培宾执笔,于2007年底完成了改编工作。管弦乐曲中部分不适合钢琴演奏的地方,由原作者鲍元恺进行了修订。
本书改编自中国的名曲名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谱为四手联弹钢琴曲,包括教学谱和演奏谱两部分。本曲集和声编配自然流畅,演绎变化生动得体,织体多样化,音响立体化,效果强烈。作者一直从事演奏、作曲和教学工作,独立创作过多场戏剧、杂技及歌舞整场的演出音乐,作品广受欢迎。
钢琴基本练习有很多种,这本教材仅仅选编了一些常用的音阶类练习。这些练习虽然曾经出现在各类教材中,但是一直没有被集中编订成册,在教学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目前,我国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对学习钢琴有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要求,不少人学到的程度后,会面临基本练习该练些什么及如何练的问题。而在一些学习条件较好的地方的学生,常常也不是很明确这些基本练习的弹法,所以编写了这本教材用于参考。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编音阶并不针对初学者,所以,在指法上也就没有逐个音符去标注出来,而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相信这些提示已足够了。另外,有个别地方的指法是比较灵活的(如双三度),弹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手的条件作出选择。另外,这里只编写了常用的大小调音阶,其它不常用的音阶(如:五声
本书包含60首钢琴小品,其程度适合1-5级的儿童钢琴学习者,这部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各种舞曲、练习曲、摇篮曲、无词歌及小赋格等等,技术类型包括音阶、双音、声部控制、旋律性等各种技术练习。另外,本书含有插画,生动有趣,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同时附有CD,可用于平时聆听。值得给每一位孩子选用。
美国阿尔弗莱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是一套按音乐艺术标准编辑的版本。 “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的篇首均有文字介绍,涵盖了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方式(连断奏方法、乐句划分)、装饰音奏法、踏板运用、速度控制,以及相关推荐读物等丰富的资料。侧重点各不相同,阐述简明扼要。曲谱中的演奏提示和不同版本的比较诠释采用灰版印刷,以区别于作曲家的原作。 本系列图书对钢琴学习者正确掌握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具有指导作用,是钢琴学习者的工具书,是音乐专业师生和爱乐者的理想。
《肖邦钢琴谐谑曲(原作版)》肖邦作品全集前几卷一样,试图探究各种文献间音乐记谱的差异,进而呈现以同一层面的记谱为基础而修订的版本。本曲集的“注释”罗列了相关文献的信息以及记谱差异的比对。以斜体标记的指法源自于主要文献,这些指法想必经过肖邦本人的确认。而圆括号中的标记属于文献中缺漏的部分,不过这些缺漏显然仅是疏忽所致。
本书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钢琴在流行音乐伴奏及演奏方面的运用。对流行音乐和声、织体律动、即兴过渡等方面有独到的阐释。相信这本教材对于众多希望在流行音乐钢琴伴奏及演奏方面入门的朋友们能提供有效实用的帮助。
本书是流行钢琴曲集,以公式化演奏为编配核心,读者可以在娱乐演奏中逐步熟练编配风格,潜移默化的达到即兴玩奏的学习目的。
本书收录了如终有一天,走遍世界,恋情,生来自有,卡萨布兰卡,交换舞伴等奥斯卡历年经典钢琴曲。
本书是一本涵盖爵士钢琴理论和实用技巧练习的综合性教材是迫切需要的。 许多有抱负的年轻钢琴家都意识到,加强即兴演奏技巧的关键是要掌握基本理论、理解理论知识的精华。但是,由于许多书只是一堆沉闷的理论解说,他们很快就放弃了理论部分的学习。同样地,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敲击键盘,也是很枯燥乏味的。 本书并未全面覆盖创作或者演奏音乐所需的所有元素。但是,每个章节都透彻地解说了一种具体的技巧,并附有相应的练习曲目。同时,也探讨了从拉格泰姆音乐结束到不断发展的爵士乐的开始的不同思想流派的惯用语言和风格特征。 借由此书,提高学生对爵士钢琴演奏的基本认知:理论和实践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演奏水平。
艾凯尔教授曾在1983年访问中国,并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作有关肖邦的专题讲座。现在由他编订的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全集》在中国出版,使他对肖邦的研究成果受到更广泛和全面的传播,相信必将又一次引起音乐界的重视。 肖邦的作品是所有钢琴文献中被演奏得最多,但也被篡改得最严重的。六十年前,我们不懂什么是“原始版”(Urtext),那时也没有“原始版”,以为只要是肖邦,什么版本都是一样的。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各种版本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是编订者有意修改,以为可以“改进”肖邦的原作(如Karl Klindworth版[1830-1916]),大多数是以讹传讹,以为本应如此。上世纪中,波兰出版了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1860-1941)版,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的谬误,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肖邦演奏风格。这个版本在国际上流行了整整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于1872年1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钢琴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师从W.I.萨富诺夫、S.I.塔涅耶夫和A.G.阿连斯基),他以钢琴家的身份游历国外。1898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之后又去了国外,直到1910年重返并定居莫斯科。1900年后创作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三部交响曲、《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第四至第十奏鸣曲及其他一些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日渐指向他大胆的人生目标:一种“神秘主义”的创建,即把所有艺术形式构建成一种辉煌的宗教艺术行为,在达到极度狂喜的境界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和救赎。1915年4月27日,这位43岁的大师死于败血症,告别了他无法实现的计划。
适宜的踏板法是一位具有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的标志。踏板法为音色,为洪亮度,为延续某些音是一门艺术,但它必须基于历史的考虑以及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 在《钢琴踏板法指导》中,约瑟夫·班诺维茨和四位的撰稿者提出了有关此问题的一个全面见解。在概述钢琴踏板的简要历史之后,有几章专用于讲述现代钢琴上三个踏板中每个踏板的结构和操作。接下来的几章涉及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中的踏板用法。作者把他们对于踏板法问题的介绍和建议的解决办法基于作曲家在世时所用乐器的性能和声音质量,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记谱法体系。 有关巴赫的情况,虽然他的作品并非为现代钢琴而写,但
《莫扎特钢琴四手联弹曲集(原始版)》原版引进德国亨乐出版社2011年编订的莫扎特四手联弹钢琴曲集,曲目包括了莫扎特所有四手联弹的原创作品。乐曲格调高雅,适合教学和表演;图书排版清晰,演奏程度为中高级。《莫扎特钢琴四手联弹曲集(原始版)》的出版能够及时填补钢琴四手联弹市场的空白。
美国阿尔弗莱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是一套按音乐艺术标准编辑的版本。 “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的篇首均有文字介绍,涵盖了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方式(连断奏方法、乐句划分)、装饰音奏法、踏板运用、速度控制,以及相关推荐读物等丰富的资料。侧重点各不相同,阐述简明扼要。曲谱中的演奏提示和不同版本的比较诠释采用灰版印刷,以区别于作曲家的原作。 本系列图书对钢琴学习者正确掌握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具有指导作用,是钢琴学习者的工具书,是音乐专业师生和爱乐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