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业余长笛爱好者学习和练习的需要,在此前出版的《长笛演奏实用教程》基础上,编者邵伟民、邵欢对大部分曲目进行了更新,既照顾到学练长笛的实际需要,又兼顾曲目的时尚和流行。例如,《新编长笛演奏实用教程》增加了技巧练习曲、小型乐曲、外国民歌名曲,以及不同调性、不同节拍、不同风格特点的练习曲和乐曲。练习吹奏这些乐曲,有利于全面提高长笛爱好者的演奏水平和音乐素质,实现以普及为基础,以普及促提高,为今后用长笛独奏、重奏以及参加乐队合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希望长笛爱好者们喜欢,并多提宝贵意见。
在音乐的海洋里,长笛以其梦幻般的音色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独树一帜。在近代音乐的发展中,长笛的演奏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长笛入门与提高》能够帮助长笛初学者更容易、更规范地掌握长笛这种管乐器的演奏方法,为更好地推广和提高我国长笛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管弦乐总谱读法》虽然主要是为了适应音乐专业教学的指挥工作者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编写的,然而对于作曲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同样是有用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种种移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和总谱缩编规律。在编排次序上,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进行,使读者每学完一种调读法以后,可以立即把它运用到阅读总谱中去,同时也可结合总谱,研究总谱缩编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交叉学习的方法比较生动,经常接触总谱容易引起兴趣,刚学过的移调读法也能够及时在运用中巩固。
该书次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滩簧腔系剧种——锡剧、沪剧、苏剧、姚剧、甬剧等进行系统地研究,考辨了滩簧的名称,探索了滩簧的起源,勾勒了诸种滩簧的发展线索,并对滩簧艺人、剧目、音乐等进行深入研究,廓清了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该书还总结了滩簧各剧种兴盛的条件与衰弱的原因,分析了剧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演员的成功之路,为今日戏曲的振兴与演职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书为古典名曲改编萨克斯管重奏,精选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海顿《弦乐四重奏》中的《小夜曲》、威廉斯的《卡伐蒂那》、比才《阿莱城姑娘》中的《稍慢板》等共13首。含总谱和分谱,另附一张配套CD。
《竹笛实用教程(2012年修订版)》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初、中级教程,下编为中、高级教程。全书遵照循序渐进的法则,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竹笛各种技巧的要领和方法。并结合每项技术课题都相应地配有数量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曲目(练习曲、乐曲)。胡结续先生是饮誉海内外的竹笛演奏家、作曲家。他积数十年演奏教学之丰富经验,著成这部教程。书中还介绍了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自创的“包吹法”和“自声伴唱法”等新技巧,并详细阐述了掌握这些新技巧的要领和训练方法,使《竹笛实用教程(2012年修订版)》更富新意。 这部教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厚全面而系统,既是学习吹笛者的实用教本,也是专业演奏者学习研究的良好资料。
《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陶笛考级曲集(靠前级-第九级)》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陶笛考级曲集(靠前级-第九级)》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根据广大考官、指导教师和考生的要求,征询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陶笛界专家们编写的适合用于陶笛学习、考级的极好。该曲集优选级别暂定为九级。随着陶笛考级工作的不断总结、完善,使该考级曲目逐步达到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将适时重新修订再版。
本书以历史上已被证明了的科学原理为依据,重新论证了唢呐演秦中的呼吸法问题,总结了作者将其理论应用于唢呐吹奏及教学之中所获得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吹奏中存在的若干技术性难题;同时通过理论阐述,充分论证了正确的思惟方式是解决唢呐吹奏问题的根本。本书民迄今为止有关唢呐演奏艺术与教学的部较为完整的理论著作,可供唢呐教师、专业演奏员以及广大业余爱好者学习参考。
《蒙古族风格民族器乐重奏曲集》汇集了从二重奏至五重奏形式的乐曲19首。曲作者均为在内蒙古自治区成长、学习或工作的作曲家,也少量吸收了蒙古国作曲家所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作品。这些作品立意新颖,题材宽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民乐重奏方面的创作实力。该曲集的出版,希望能进一步丰富艺术院校的重奏课教学曲目为弘扬蒙古族音乐文化传统起到积极作用,也为音乐舞台的表演增光添彩。
本书分为五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一级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音阶与琶音、练习曲、中国乐曲、外国乐曲;二级至五级分别从五个方面,即音阶与琶音、练习曲、复调乐曲、中国乐曲、外国乐曲。
《最易上手:长笛独奏超精选》是“最易上手”音乐图书系列之一,本系列图书是通过把各种乐器的传统经典名曲、国外名曲、时下的流行歌曲分门别类所形成的曲谱集。本书是长笛独奏的曲谱集,定位于长笛初学者。 本书共有155 首曲目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流行歌曲《爱的供养》《菊花台》《美丽的神话》《知心爱人》,又有《我心永恒》《今夜你能感受到爱吗》 《昨日重现》等外国经典歌曲;既有《天空之城》《迷途的小孩》《龙猫》之类的动漫音乐也有情调音乐如《卡农》《Reason》《故乡的原风景》。而许多国外古典名曲如《爱的礼赞》《G弦上的咏叹调》《圣母颂》《幽默曲》《四季·春》也收录在本书当中,当然也不乏有中国名曲《梁祝》《彩云追月》《渔舟唱晚》等。
本课题是将一种传统放入其生存的特殊环境中,并加以全面理解的初步尝试。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被称为“江南丝竹”的器乐合奏音乐,其实是被小部分爱好者演奏和欣赏的,而且他们的音乐活动在其直接的本土环境,即上海的文化生活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尽管人们明显(甚至由于误解)忽视了江南丝竹的重要性,但对其深层次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许多方面:江南丝竹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中,它的爱好者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它虽被视作民间艺术,但许多乐师与专业音乐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虽然属于地区性音乐,但对中国当代器乐独奏和合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围绕着这一传统音乐展开了许多关于传承和发展的争论,这就为研究中国当代音乐的审美观点与政治环境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当我们开始深入研究江南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