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
李廷松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琵琶演奏艺术,为振兴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在青年时代就被上海国乐界誉为继汪昱廷先生之后的又一位“琵琶大王”,使“汪派”琵琶演奏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李先生生前为人胸襟磊落,朴实无华。而他的演奏风格,一如他的为人,古朴浑厚,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在教学方面,他更是热情诚恳,诲人不倦,为培养中国的民族音乐人才倾注了的精力和心血。
众所周知,“想提升吉他演奏的表现力,就要去学布鲁斯”、“不会弹布鲁斯的吉他手,就不能称之为吉他手”……可事实上,与吉他手关系如此密切的布鲁斯音乐,却又经常被认为是“深奥=太过抽象”。因此,本书希望大家能通过“弹着弹着就学会了!”的方式,掌握布鲁斯音乐演奏的技巧。 本书内容包括: ◎有用的经典乐句与布鲁斯演奏技巧全收录!◎ 通过发展旋律动机的技巧(指即兴方法),使你掌握的旋律桥段成倍增长!◎具体地讲解节奏中的“间隙”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 涉及爵士布鲁斯等风格的演奏!◎ 全面网罗让吉他“歌唱”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也能用到其他的音乐风格中!
本书收有作曲家胡登跳、顾冠仁、周乐、朱立熹,琵琶教育家叶绪然、谢家园、周丽娟、张铁、琵琶理论研究家庄永平的大作,还有邵忻华、蒋振声和范慧英等老师的作品。有的是脱稿未久的新作品,有是广获认可的杰作;有的源自琵琶经典作品,有的取材广泛外国音乐;有的意境深远、不同凡响,有的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有的作品演奏难度测大,有的作品具有四级程度即可学习。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演奏水平的琵琶爱好者使用,特编这本《中外名由琵琶重奏曲选》。 本书共选收了三十首琵琶重奏曲,其中以二重奏为主,共有二十首;其他有三重奏四首;四重奏二首和五重奏四首。共中《天穹》、《西藏舞曲》、《伦敦德里小调》、《巴赫二部创意曲二首》、《牡羊曲》、《下雨啦》、《祖国,亚克西》等均为新作。每首乐曲附有《演奏提示》。为方便读者
本目录收集的时间范围是,自1900年至1987年。凡在此期间,不论文章长短,水平高低,不论题材,体裁和文字一概收录。 本目录,除少数重要篇目外,大多数取自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少数是国外大学的硕士、博士论文,或油印的中部刊物,如《琴论缀新》等)。 目录的书写格式,基本参照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报纸期刊目录索引》。完整的目录内容应包括:标题,作者,发表的报纸或期刊,发表的时间,文章的页次等项目。但由于部分是间接收集的目录,有的项目不明,则暂缺待查。 目录的大类,以A、B、c……标序,小类以a、b、c……标序,文章则以1、2、3……标序。目录序号包括总序号和分类序号两种。文章按分类之后发表时间先后编排。 由于收集的二十世纪古琴文章包括中、日、英、法多国文字,因此统一编排,列在各类中文目录之后。 《二
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拨奏弦鸣乐器。从被后世称为秦琵琶(当时叫弦鼗)的出现(公元前217年左右)算起,这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岁月的艺术积累,形成了琵琶丰富的曲目和高超的演奏技艺。在历代涌现的众多琵琶曲目中,既有大曲(亦称大套),又有小曲(亦称小套);大曲中还有文、武曲之分。这些历来口传心授的琵琶乐曲,至19世纪后才由一些文人音乐家用工厂谱写整理和编辑刊刻出版,其中大多是独奏谱,亦有少量的合奏谱。传统琵琶演奏,主要是独奏、合奏,它作为曲艺、戏曲及诗词歌曲等演唱的伴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昆丽老师编著的《琵琶重奏研究与教程》具有承接过去、面向未来的学术价值。这些乐曲既与传统琵琶乐曲一脉相承,又富有创新精神,在传统独奏和合奏的基上,拓展了琵琶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创作是音乐领域中的资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原生起点,在数百年的中外音乐出版历史中,各类原创作品及其改编形式的乐谱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其五十余年的历程中,在出版大量图书的同时,也出版了大量中外乐谱,尤其是在出版中国作曲家作品方面,工作开展较早,成绩尤为显著,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管弦乐队作品创作迄今已历时八十余年,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佳作出现,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成绩卓著的作曲家和异彩纷呈的作品,这些作曲家及其作品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人民音乐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旨在反映当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成就和体现当代中国的音乐发展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的申遗从琴的典故、历史、音乐、记谱、制作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琴“具有成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尤其古琴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记谱方式,与其他乐器截然不同,自称系统。本编所用历代指法原释主要源自《琴曲集成》,同时,广征博览,对自汉代以来的各家琴谱、琴论中之于指法解释的部分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又补入了《琴曲集成》之外的指法材料。本书不但在内容上达到的完整度,也从体例上,对历代指法的沿袭和变化,提供了一个对比,以供查阅参考。
《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李祥霆文集)》从《 全唐诗》等文献中,收集、摘录了唐代有关古琴的诗 一千多首、词十六阙、文三十六篇,以“霆按”的形 式对其中描述的古琴艺术表现加以解析和点评,进一 步阐释和发掘了唐代古琴艺术和古琴诗的审美思想。
本教材办求按照系统性、规范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来编定,练习同部分的训练技涌包括基本技法练习、常规技涌练习和综合技涌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和规范演奏技能,树立“左右全能”的新概念,为更好、更准确地表达音乐内涵打下良好基础、作好充分准备。本教材也可以和我编写并同时出版的《扬琴演奏曲集》配合使用。
马如骥先生自1956年起便随古琴名家翁瘦苍、吴兆基先生学习古琴,《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是马先生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古琴艺术的心血之作,其中包括了他对部分古琴曲内涵的分析与阐释,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周密论述,对传统古琴音乐的多重检视,以及研习和恢复古琴谱(即所谓打谱)过程中的部分成果。《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分五大部分。
本书“殉”之一字,我最初灵感即来自近代考古学上对周代人殉制度的惊恐。周为中国文明三千年发端之主要源头。《墨子》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且在考古墓葬里的殉葬人数,不断地总有新发现。过去中国有地位者的死,总是要拉着无数的人陪葬的。正如谁的不合作精神与独立思想若得罪了皇权,便动辄会被抄家灭门。再有如坑降卒、文字狱,屠戮百姓,挖坟鞭尸等。这一屠杀弱者的文化模式,根深蒂固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殉的意思就是牺牲。一切为表现尊贵价值、暴力美学或强权意识的东西,都会带来牺牲。
你是不是觉得看图要比阅读枯燥的文字学得更快?如果是的话,选一把贝司,开始学习贝司弹奏吧!《看图自学贝司演奏(修订版)》以数百张彩色图片为基础,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贝司演奏的自学方法,内容涉及调音、指板指法、交替轮指、下拨、手掌闷音等技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让你迅速从仅会弹奏音符升级到领会各种拨弦和击弦技巧的水平。《看图自学贝司演奏(修订版)》适合贝司初学者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