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古以来积攒的旋律音调一贯守护着自己特有的五声性调式结构,充分发挥了其表达情感的深邃震撼力,成为人类音乐文化总体中弥足珍贵的稀世珍宝。这些调式结构独特的体系,其构成原理鲜明地区别于欧洲的大小调体系。吕宏久教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蒙古族的大量旋律音调,对其调式结构的独特规律有深刻的感悟,并努力从理论上总结这些规律,从而阐明其具有深邃魅力的形态学依据。《蒙古族民歌调式研究》便是他研究的一个成果。
《魔杰空间:周杰伦歌曲精选》收录了周杰伦自出道以来一百多首经典作品,全面记录了他自出道直至成为华语歌坛的漫漫历程,希望广大歌迷凭借此书对周杰伦的音乐及其风格的演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由于选编者是根据周杰伦的演唱录音记谱的,乐谱中难免有差错,希望专家及歌迷批评指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技巧。而本套丛书的编者和作者认为音乐更重要的是一咱修养,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而言。对于大部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少再有机会学习音乐的技术,但可以培养他们音乐的修养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即使对于那些已具有音乐技能的学生,如何正确把、握音乐的精神实质,了解音乐发展演变的过程,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的艺术水平,这样的一套从书也是不无裨益的。 本书以“乐和、天地、人和”的哲学理念贯穿首尾,梳理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共分七章,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音乐流派和音乐作品,并将音乐的发展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是一本脉络清晰,叙述流畅,史料充实的好教材。本书内容生动而丰富,是认识、理解音乐的桥梁和最重要的人文背景。
《中国古乐·潮州细乐》把潮州细乐的原始资料提供给学者们,也把三弦、琵琶、筝的演奏法简单介绍,希望潮州细乐能得到继承和弘扬,更好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和灵性升华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古乐·潮州细乐》由于要保存历史文件,把古谱如实扫描,让后人从事研究时有据可凭,但古谱是竖行从右向左读的,而本书论文及简谱,则顺应现代横排从左至右读的,古谱之中又有些直页的,有些是横页的,这些都构成排版不能统一的麻烦,但为了尊重历史真实,本书只能综合排版,读者在阅读竖行古文及古谱时,望能按其顺序解读。
音乐,是一扇窗口,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的独特窗口。因为它不仅仅是“音高、音色、节奏、结构”。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生活的表达形式。音乐,是一种泉流,一种源出于人类心灵的泉流。人类归属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秉承不同的审美意识。因此音乐的脉脉泉流,必然飞溅起不同丰姿的浪花。希望您能从音乐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千世界的不同人群。希望您对于那千姿百态的特色音乐文化,多多少少能够产生聆听与踏勘的愿望。
芝达林编著的这部《中国北方民歌合唱曲集》取材广泛,挑选了长江以北的脍炙人口且具有艺术性、思想性、适于合唱形式来演唱的23首民歌,其中山西民歌9首,少数民族民歌7首(包括塔吉克族、鄂尔多斯族、鄂伦春族、
《王洛宾音乐地图》一书,就是以王洛宾人生及音乐中涉及到的地点为线索,将宁夏、青海、四川、甘肃、新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王洛宾“音乐之路”。 《王洛宾音乐地图》也是一本梦想之书——向所有喜欢做梦的普通人描绘了一个艺术化的大西北如果你忙于琐事,无缘远足,翻开这本书,便可跟着大师的脚步,做一次纸上之旅。
中国古代的韶乐曾使圣哲孔夫子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美妙的音乐!可惜,遗韵难寻,我们现在不可能听到了。但它的历史存在像一个谜那样纠缠着我的心,并激起无限的遐想。作为对已成绝响的悠远古乐的回应,我借用其名写了这两首民族室内乐曲。
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上海。当时,在这个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西洋古典音乐、美国的爵士乐、中国的民间小调、戏曲汇集于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逐渐于30年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自20年代至今,历经80年,其间有过曾经的辉煌,也遭遇过曾经的尴尬;曾经被广大听众广为推崇,也曾经被视为精神污染的“毒源”,一路坎坷,如今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步人产业化发展轨道。尤静波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通论》介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上海流行音乐,香港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80年代以来内地流行音乐,21世纪初的中国流行音乐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韶乐曾使圣哲孔夫子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美妙的音乐!可惜,遗韵难寻,我们现在不可能听到了。但它的历史存在像一个谜那样纠缠着我的心,并激起无限的遐想。作为对已成绝响的悠远古乐的回应,我借用其名写了这两首民族室内乐曲。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对南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引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队南音的重视和深入调研,挖掘更详尽的资料,保护这个民间说唱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