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〇年三月,《古琴自学方法》由北京古琴研究会油印出版,仅八十册。在沈草农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鉴于此书已逾六十余载,存世较为稀少,西泠印社出版社将之影印重刊,以见原貌,以广其传,自然是对前人“一生心血所寄”的珍重态度。故乐于缀此数语,亦是表达后学对前辈的敬意。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本教材中选取的汉族民歌,涵盖了祖国绝大多数省份、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乐谱。经过编订者四川音乐学院侯少哲老师、中国音乐学院马可老师的校对、整理、记谱及订立弓指法,结合二胡的声音特性、音域筛选出240首汉族民歌作为教材内容,如探清水河、太平鼓等,针对性强。用二胡演奏经典汉族民歌既能发挥出了二胡善于模仿人声、演奏旋律的特性,又为专业从业者及爱好者学习、练习二胡提供了的民歌学习教案。
本书是上海音乐学院系列图书《大音》的第十六卷。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研究论丛,全书分为学术文萃、田野档案、书评几个部分,共包含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多篇。该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也是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传统仪式音乐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笔记、回忆再现等采风实录,民歌分析,专家访谈等与民歌谱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民歌展开音乐学描述。
《流淌的歌声》系列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胡、古筝三册,每册均收录红色歌曲100首,按创作时间排序,分为烽火岁月、和平年代、改革时期、和谐天地四部分。这套曲集既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又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代新作。每首歌曲附歌词与演奏提示,方便读者边弹边唱,实用性很强。此外,所有曲目均配有示范演奏和伴奏,以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以“漫谈”为写作特点,从传统文化出发,对笙、竽、笛、篪、尺八、萧、唢呐、胡笳、角、埙、古琴、古筝、琵琶、瑟、箜篌、阮、三弦、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结合器乐特点、构成等方面展开叙述。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力图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分类、发展、人文知识、历史人物、重要曲作家的故事。
本书由绪论、四章正文及结论组成。绪论论述了浙江吹打乐的研究现状、本论题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 章和第二章则分别是以奉化和富阳两地宗族仪式之祭祖仪式和丧葬仪式程序及吹打乐的用乐为对象,通过对不同仪式的文献文本、现场文本和口述文本的对比,对仪式及吹打乐在历史变迁中的变化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奉化和富阳两地吹打乐的音乐建构进行分析,从音乐形态的角度对吹打乐以怎样的方式活用于民间进行论述。第四章是对前三章所描述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解释。 一部分是本书作者对部分田野日记的整理。
《图说古琴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古琴历史和文化的精美图书。本书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发展历程,包括古琴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书中不仅展示了古琴的艺术美感,还揭示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图说古琴艺术》同样关注古琴在当代的复兴与普及。作者详细讨论了二十世纪以来古琴艺术的发展,包括重要的古琴团体和个人如晨风庐琴会、今虞琴社以及梅庵琴派的贡献。书中也特别强调了古琴如何被纳入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并在艺术院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图说古琴艺术》通过详尽的图文展示,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书中的高质量图片详细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古琴,以及古琴制作过程中的精细工艺,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这项技艺的精妙。《图说古琴艺术》不仅是
为了配合古筝考级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教材集中了各方专家的经验、意见、建议,在原有考级资料的基础上,不仅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并力求规范、合理,共选用了近百首 的传统乐曲和创编乐曲汇编而成,为了方便学习,每一级都配以相应的练习曲和VCD(另行出版),以供参考。
《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套装共2册)》分为《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简谱版)》、《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五线谱版)》共2册。《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一种乐器的教程,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练习曲做铺垫,仅用乐曲代练,其结果通常会事倍功半。通过一直以来的思考与研究,编者王蔚根据多年的演奏经验与教学体验,编成这本《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重
本书收录六作品,包括祁瑶的钢丝筝、笙与打击乐《摇曳》,朱学思的《狂想曲——筝与打击乐》,杨姗姗的筝独奏《镜花》,王伊的筝、钢琴与打击乐《秋之叶》,吴昊的筝与钢琴《静·绣》以及邓翊群的筝与钢琴《定风波》。为了使读者 加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每作品附有作品简介及演奏提示,以及扫码听音乐
昆曲作为汉族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在当代,昆曲艺术更是肩负着复兴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首要的任务就是普及昆曲文化、提高大众对昆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流淌的歌声》系列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胡、古筝三册,每册均收录红色歌曲100首,按创作时间排序,分为烽火岁月、和平年代、改革时期、和谐天地四部分。这套曲集既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又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代新作。每首歌曲附歌词与演奏提示,方便读者边弹边唱,实用性很强。此外,所有曲目均配有示范演奏和伴奏,以方便读者使用。
手风琴是一件年轻的乐器,它虽是西方乐器,但其前身却是是借鉴中国的民间乐器——笙而形成的。从这件乐器诞生距今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改革、演变。目前定型的这种较完善的手风琴,已经成为一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表现力强、携带方便的乐器。它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集多种用途于一身,备受人们的喜爱。《西洋乐器教程系列丛书:手风琴基础教程》从普及手风琴教学出发,根据初学者的特点,从演奏姿势和手风琴记谱法开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手风琴演奏的正确方法进行讲解,并选择了针对性较强的中外歌曲和乐曲供大家练习。相信通过《西洋乐器教程系列丛书:手风琴基础教程》的学习和刻苦训练,初学者必定能够快速掌握手风琴的演奏方法,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作曲家张宇桦先生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创作《春信》《仲夏》《秋实》《冬藏》四张乐曲专辑,疗愈身心。每个节气对应一首琴曲,将古琴的韵味与钢琴的旋律相融合,汇聚自然之声,诠释节气变化。使听众徜徉于自然山川之中,任岁月流淌。
本书以重量非遗项目塔尔寺花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音乐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交流变迁。上篇着重从文化生态背景、历史渊源、参与人群、灯会场地、活动准备、灯会流程、酥油花制作、花架音乐本体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等角度研究花架音乐的文化内涵;下篇通过将花架音乐与河北承德、辽宁阜新、内蒙古、北京雍和宫以及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同类乐曲进行音乐同源关系对比,破解花架音乐的起源与传承之谜,并探索音乐跨民族跨区域的传播规律。
为了配合古筝考级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教材集中了各方专家的经验、意见、建议,在原有考级资料的基础上,不仅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并力求规范、合理,共选用了近百首 的传统乐曲和创编乐曲汇编而成,为了方便学习,每一级都配以相应的练习曲和VCD(另行出版),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