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该书是为了纪念王音旋逝世十周年,全面总结其在民族声乐领域非凡的艺术成就,延续山东艺术学院厚重的历史文脉,丰富新时代山艺的精神内涵。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追思卷》,由“念亲人”“忆恩师”“故友情”和“影响力”四部分组成;第二卷:为《学论卷》,由“王音旋文论”“声乐教学研究”和“创作与表演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三卷:为《歌谱卷》,主要由“王音旋演唱的金西创作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其他作曲家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民歌集”和“歌曲简介”四部分组成;第四卷:为《图汇卷》,内容为“王音旋先生的老照片”“各类证书”“手迹”等,卷末附王音旋先生生平大事记,分卷主编为宫富艺、高文辛。
《春草堂琴谱:一函4册》由[清]苏璟,[清]戴源,[清]曹尚炯同订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二香琴谱:一函8册》由[清]蒋文勋撰
《今虞琴刊》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汇集了近代琴人、琴社的丰富琴学资料。 书中包括了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今虞琴刊》展现了当年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和收藏价值;也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今虞琴刊》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爱好者推荐的琴学著作。
历代以来,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相互印证和比对,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容简介:田合禄临床医学精华:用中医太极创新针灸新理论:经30年临床验证,集古人智慧,针灸新途径、让您学习针灸少走十年弯路的书、书中很多理论将会针灸学者实践,走向成功、一部叫人读后振奋、爱不释手的中医专著。
全书含绪论,上下编21章,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上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共11章,绪论及第一、二章从学科架构、学术布局、研究思维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的整体研究状况、研究路径及其思维与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横向梳理和系统描述。第三到第十一章从少数民族音乐区域分布状况及微观学术史角度,对田先生的学术论著及其三代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运用上述学术研究思维和学科方法论的状况及创新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描写。下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共10章,该编选择了田先生及其早期和后来的9位主要衣钵传人,结合他们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从更为微观的个体层面,对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50年来在该
本书简要介绍了工尺谱的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记谱格式、节拍符号等方面的常识,并对工尺谱与律学相关的种种问题以及琵琶谱与现行工尺谱的差异、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外,作者在附录中还安排了练习题解答、工尺谱例译谱备查等内容。
本书简要介绍了工尺谱的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记谱格式、节拍符号等方面的常识,并对工尺谱与律学相关的种种问题以及琵琶谱与现行工尺谱的差异、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外,作者在录中还安排了练习题解答、工尺谱例译谱备查等内容。
刘承华等编写的《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以四章篇幅,分别研究了虞山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金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广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以及江苏地区琴派的现实文化生态。
本书介绍了美学范畴体系论、审美对象论、审美关系论、审美规律论、美感论、社会学派的美论、抽象美论、媒体本体论、艺术功能论、现实主义论、新潮美术论等四十四章内容。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本书主体部分在学习借鉴、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简明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潮州锣鼓的大鼓演奏技法和符号作了分类处理。从单一技法学习人手,并配以相应练习曲进行练习,共计练习曲100首。在熟习和掌握了各种单一演奏技法和演奏符号的识别之后,再进行技法组合及锣鼓科介的综合练习。最后,为结合演奏实践,选编5首标有各种演奏符号、手法的潮州锣鼓乐曲供选择使用。相信,在学习掌握了单一演奏技法和技法组合练习之后,演奏乐曲就容易许多了。 学习使用书本教材是必要的,但绝非、一法,它只是一种主要的辅助学习手段。要想正确无误的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法,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潮州锣鼓乐,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仅为一部学习潮州大锣鼓司鼓演奏技法的入门教材,愿对您的学习研究、推广传播潮州锣鼓乐有所助益。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史。 第二部分总论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体系、体裁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和分类方法,并对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概述。 第三部分按语言谱系分类法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简况。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因此,这一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民族加以介绍。 虽然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但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之用。
卡姆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而刀郎木卡姆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广为流传,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这部科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学术论文、曲谱及多幅彩色照片、CD光碟等。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作品次配印了很多表现生态、社会生活及音乐表演的图片,次以多声部总谱式五线谱为《刀郎木卡姆》记谱,次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测音,次在曲谱下用国际音标填配了原文唱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