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由读谱基础知识、简谱视唱、听力训练等三个部分组成,重点则是简谱视唱和听力训练。本书的视唱练习是按照节奏由简到繁的顺序,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采用了大量既体现艺术性又注重技术性的视唱曲目和专门训练音准节奏的练习曲,只要读者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严格要求,那么短时期内提高简谱视唱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书中丰富的练习资料,对于一般的音乐教师也是有利而无弊的。 简谱作为一种简便的记谱法,在我国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由于它简单、易懂,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无论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音乐爱好者,至今都把简谱作为常用的、最为普及的记谱法。而且,在高等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入学考试中,简谱视唱练耳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必考科目之一。
《调性视唱教程(第2册)(修订版)》重点强调的是“调性”,并以此在教学理念、结构逻辑和章节布局上,对其视唱内容的范围做了明确的限定,非调性音乐等均不在这一基础教学内容之列。关于“调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其音高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音”建立起来的,其他音都倾向于这个音,并结束在这个音上,这个中心音即称之为“主音”。 《调性视唱教程(第2册)(修订版)》是以调性为结构主线,将相同调号的主音及其调式作为一个“基调”,在此基础上并列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调式音阶、风格特征、织体形式和表现方式等多维度的视唱训练内容。因此,这是一套体现了“一基多维”的立体化和综合化的视唱教材、教法。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少院校除了培养专业性人才外,也开始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不仅会表演,而且要具备一些音乐创作或音乐评论的能力。这就对和声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针对这些新增专业的需要与新的教学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在内容安排上较为系统、全面,有的选择余地。既可以加深和声共同课的程度,为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程提供所需的和声基础,又可以满足新增专业以及作曲爱好者创作和编与的要城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够分析或创作民族风可知的音乐作品,增加了“调试和声”的内容。 本书在写作具体讲节时,尽可能简明扼要,在和声的理论与应用方面侧重于应用。 二、为了便于学生自己看书,例题大多标明和声进行。基于共同课教学的要求,练习题长度适中,难度不大,有些练习
音乐考级源于英国,起初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机构兴办的一种以器乐为主的校处音乐考级制度。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在我国青少年中掀起的学习器乐的热潮,这一考级制度即开始为我国音乐界所关注。1988年,上海音乐家协会率先在开展了业余钢琴定级考试活动。尔后,考级领域逐步扩大,其各门类考级大纲的审定、分级标准和曲目的编订也逐年规范化,并在报名、考官、考试、定级等所有环节的组织工作上,形成了一套科学而严密的程序与运行机制,从而确保和推动了考级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曲集”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可以说是上海音乐家协会在积十五年音乐考级经验之基础上,使考级工作更加完善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