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本书是一本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生的读物。城市经济学20世纪初从新古典经济学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房地产学、规划学和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研究城市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阐述。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城市经济学经典之作。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
本书主要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特点有:,基础性。本书突出在内容上系统地阐述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第二,前瞻性。本书内容与外城市管理的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在世界与中国的城市化、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营销管理与城市品牌等领域着墨甚多。第三,发散性。本书运用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分别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及城市社会管理等进行介绍。第四,阅读性及实践性。每章附有阅读资料及思考题,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荡思想火花。本教材可供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MPA学员的学习用书,还可供广大城市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爱好者查阅参考。
本书以“PPP模式新探索”为主题,总结了2015年PPP总体发展情况,分别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PPP模式和政策,基于系统视角的城市(区域)整体开发PPP模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养老行业的PPP创新发展模式,PPP在镇域整体开发中的应用,旧城改造PPP的模式、难点及风险规避,轨道交通PPP模式与一般方法论,用PPP模式推动城市内河治理等问题。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浙江省的城市发展动力》的核心议题有四个:一是验证中国制造业及出口贸易和省际空间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二是探索本地市场效应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探索新国际劳动分工对城市区域生产的空间组织作用;四是以专业市场为载体揭示从本地市场效应实现再到新国际劳动分工的浙江省城市化动力机制。
全书主要包括创意时代的世界与城市、“创意良渚”的地缘基础、“创意良渚”的构建目标与原则、地缘性创意产业集群、要素资源有机拼接与整合等内容,具体介绍了创意经济与中国大变革、“创意良渚”与杭州、内生长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
《城镇污水处理定价研究》是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定价方面的书籍,笔者试图从公共定价和管制经济学的视角诠释城镇污水处理定价改革。全书共分为8章,包括导论、理论基础、中国污水处理定价政策及存在的问题,国外污水处理定价实践及借鉴、影响污水处理价格水平因素分析、污水处理定价方法及模型,河南省污水处理定价实证分析、完善污水处理定价的政策建议。 《城镇污水处理定价研究》可供经济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管理人员使用,对政府决策的制定者、关心污水处理价格改革和关系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的人具有参考价值。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思考一系列问题:农民居民化后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建立?城乡一体化后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规划?城乡一体化后公共治理如何实施?本书在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下一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了整体协同推进的壮丽图景。
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阶段的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在中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城市群的兴起。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本书既是一部立足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又是一部以“两型社会”建设视角考察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还是一部能够为新兴城市群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著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制定与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尽可能采取监管与竞争相容的政策措施,在监管中模拟市场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企业努力提高效率。
本书是一本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生的读物。城市经济学20世纪初从新古典经济学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房地产学、规划学和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研究城市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阐述。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城市经济学经典之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建设之路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通过数百个咨询项目的实践探索、总结再实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顺利推进城镇开发的有效解决之道,即投融资规划。
主张遵从大城市化规律的声音,在当代中国,还是太弱小、太分散了,像一滴滴露珠,一滴落到知识干涸的大地上,就很快消失,无影无踪。因此,本书把这样的声音集中起来,汇聚了多篇城市化研究领域的精品文章,试图使一个个弱小的声音集聚起来,滴水成溪,汇聚成河,为中国大城市化的道路指明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城市承载力的状态—压力—响应的角度入手,通过预警指标对城市承载力系统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状态进行评价,并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价。借鉴“短板理论”揭示出城市群发展中的制约要素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对问题根源进行分析。在单要素与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情景进行模拟,试图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未来发展情景的调控,并结合典型城市的资源本底条件,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危机管理策略及政策建议。 城市承载力是随时间、空间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复杂问题,本研究是个初步探索,意在提供一个评价思路与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建议,望
在亚洲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今天.如何使其各经济体之间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获得更加蓬勃的发展,是摆在整个亚洲地区面前的一大挑战。《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合作开发区域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泛亚基础设施合作框架,试图创建一个“无缝”的亚洲,即一个由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网连接的一体化区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出,亚洲基础设施网络的更新和扩张能够带来巨大收益,将惠及本地区的所有国家。本书由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编。
80年代的社区研究为社区概念的复兴和社区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和制度创新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中国的社区概念和社区工作不仅成为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要议题,而且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社区的概念和理论性社区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建设活动开始进入中国城市。国外开展社区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积淀,为我们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