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别探讨了规制、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三大制度合法性要素及其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尤其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要素对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在田野研究中,作者观察到,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结构也对公共物品供给等产生影响。作者强调,普遍道德和群体结构为理解公共物品供给等集体行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有效克服 搭便车 等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利益平衡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宗旨。然而,条约规范显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美经贸协议》等条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人利益执法国际标准,弱化使用者利益执法国际规范。社会现实反映,“知识产权流氓”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知识产权执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创新力下降。为了实现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国际规范,更要强化使用者权执法国际制度。使用者权执法具有理论依据、法律基础和现实需求。我国可构建使用者权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动权。
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专章论述,融合法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藏学等学科理论,采用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的形式开展研究,描摹了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梳理了西藏实施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及依法治藏历史进程,总结了依法治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西藏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书从审判实践中来,详述争点归纳位序性、变动性应对、释明以及协商技术,并贯穿运用审判全程,细致展现争点中心型的审判方法。 全书围绕两位虚拟法律人的成长进阶,援引40余则实证案例,并将真实案件的庭审笔录、判决书做为附件参考,对于法官审案、律师办案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在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分别代表着对待被追诉人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进而投射出 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程度,以及 权力运作的理念和模式。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在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之下坚持和践行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新课题。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率大幅度提升,在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其辩护权、是否可以降低证明标准、如何确保认罪的自愿性等问题相继涌现,成为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给无罪推定在我国的实践带来什么样的新挑战,又将如何应对?本书旨在通过一种历时性分析,梳理和勾勒出我国刑事司法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发展脉络,揭示出背后思想启蒙与制度革新的路径,以期对当下或未来的刑事司
在日本司法体系中,下级审判机构的判决已经相当“固化”,从中见不到法官的“独立性”——法官被“隔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无法亲身了解市民的生活感受;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控制”,因而导致了陈词滥调化的判决。这些司法的消极性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分析日本法院系统内由司法行政 的“官僚化”人事安排。 “司法官僚”集团是法院的实权者,对法官的人事任命、调动和晋升,对审判的运行,对司法的解释等掌握着“ 强大”的权力,他们是法官中的“精英组人员”,是身披法袍的行政官。以 “司法官僚”为研究对象,新藤宗幸以内部视角观察日本司法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司法官僚在整个司法制度中的角色,剖析了司法官僚的精英路线、法官人事系统,以及针对下级审判机构的“指导”等实际情况,并在此
不可否认,化学是最引人入胜的学科之一,而法医化学则是最能勾起大众好奇心的化学分支领域。在调查犯罪现场时,法医化学家总能从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变魔术般地发掘出大量物证,如指纹、纵火及爆炸残留物和DNA。利用化学手段,他们还能鉴别出血液的主人和毒品毒药的身份。在本书中,读者将领略到法医化学家们的精彩表演和背后隐藏的化学原理。
本书是国内关于侦查程序比较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作者紧紧抓住侦查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对于英、美、法、德、意、日等主要法治国家的侦查程序,从理论、立法和实务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既指出了各国在侦查必要性与人权保障之间保持适度平衡的共性,又揭示了不同国家在具体侦查权力配置或人权保障机制上的特色,对于调整我国的侦查构造、改革侦查体制、实现侦查程序的法治化以及进一步加强刑事程序对于公民个人基本人权的保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经常涉及到对于文件的检验问题,而文件的效力问题往往关系到案件的定罪量刑。《文件检验》就是为适应司法鉴定技术及刑事侦查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所需的“实务”能力,该书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突出了项目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以技能为主、理论为支撑,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并对知识点的掌握作了不同程度的标注,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本教材邀请相关行业的实务专家、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编写,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势,不失为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的精品教材。
《田野深描 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秦窑人民法庭为个案,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基层司法的实践及其逻辑;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由“基于政策的治理”转向“通过法律的治理”)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透过“合法性/合法律性”(legitimacy/legality)这一分析框架,作者阐释了中国法律新传统——政法传统——的内在理论。 人民法庭是基层的司法审判机构,它将抽象的国家与具体的乡村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其行使的审判权在权力性质上不同于行政管理权,其裁判过程受到严格的程序理性的规限,因而直面乡村社会的基层司法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合法性,此所谓“通过合法律性获得合法性”(legitimacythroughlegality)。与西方社会不同,司法机关在中国的语境下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它又必须对外界表现出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