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司法的问题,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资源进行了系统开掘,对中国基层法官的知识和智慧给予了 冷静又热烈 的 同情的理解 ,是其在 法治的本土资源 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努力。 本书面世20余年畅销不衰,第三版作出了全新修订。
nbsp nbsp《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及法官理查德o波斯纳的*著作。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波斯纳总结提炼了他31年的审判经验。他总结了过去30年的时间里,美国司法机构所做出的改变。他揭示了律师如何辩论以及法官如何裁决可以使得审判质量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讨论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进步面前,法官和律师们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波斯纳认为法律原旨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障碍,而法律原旨主义*显著的代表就是美国*法院的大法官安东宁o斯卡利亚,所以这《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可以看作是对斯卡里亚大法官发起的一场论战。波斯纳主张,一个好的法官应该从所收集的事实出发,仔细斟酌法条的语境,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并避免损害到其他领域的法律。波斯纳认为,他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 奥巴马医保 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誓言》是杰弗里 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 2012年间,美国联邦*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 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
在日本司法体系中,下级审判机构的判决已经相当固化,从中见不到法官的独立性。法官被 隔离 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无法亲身了解市民的生活感受;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 控制 ,从而导致陈词滥调化的判决。司法消极性的这些方面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分析日本法院系统内由司法行政主导的官僚化人事安排。 司法官僚 是法院的实权者,对法官的人事任命、调动和晋升,对审判的运行,对司法的解释等掌握着*强大的权力,他们是法官中的精英,是身披法袍的行政官。以 司法官僚 为研究对象,新藤宗幸以内部视角观察日本司法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司法官僚在整个司法制度中的角色,剖析了司法官僚的精英路线、法官人事系统,以及对下级审判机构的指导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司法行政制度改革计划的建议。
本书是 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司法的问题,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资源进行了系统开掘,对中国基层法官的知识和智慧给予了“冷静又热烈”的“同情的理解”,是其在“法治的本土资源”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努力。 本书面世20余年畅销不衰,第三版作出了全新修订。
司法活动是官与民的共同实践,联结国家与社会,是对历史进行整体性观察很好的切入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肇建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多元法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元朝统治下的法律制度与前代相比产生了鲜明的特色,地方司法运作接续与变奏交杂。本书借鉴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制度中的司法 实践中的司法 社会中的司法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元代地方司法的制度变迁、实践状态和社会图景,力图对元代的司法运作与地方社会进行整体性理解。
从战国时代的 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 ,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中国建设,绵延数千年的法治实践,推动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不断进步。《法治中国建设述要》是为法治中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鼓与呼之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法治中国建设置于几千年中国法制史一脉相承的宏大的历史叙述中,将人治、法制、法治、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等概念作了比较和梳理,在法治建设的问题与法制和法治的历史回顾、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前提、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脉络、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等多个方面,从精神、思想、理论、实践、学术等多个层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和较为系统的研究,这对于宣传和普及全面
《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上第4版)/全国律师执业基础培训指定教材》为申请律师执业人员集中培训指定教材之一。《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上第4版)/全国律师执业基础培训指定教材》内容侧重于律师在诉讼业务领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由各领域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仲裁业务中的律师执业基本技能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精选实例和法律文书范本,颇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律师执业基本技能(上第4版)/全国律师执业基础培训指定教材》所介绍的律师执业基本技能,可为律师从事相关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为西南政法大学的*本蓝皮书,选择了该校较为突出的地方立法主题,根据我社皮书要求,做了全面规划。书稿全面系统呈现了当前内地方立法的基本状况,建立地方立法评估指标,展现地方立法在每一评估指标中的表现状况。并选取地方立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呈现、评估地方立法发展态势。是我国地方立法评估与实施状况的重要参考。
《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是我国司法行政部门专业理论研究人员与法学界青年学者联袂合作完成的一部新著作。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破:一是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成绩,与以往同类著述相比,内容相对更加新颖、全面、客观。作者任永安研究员是司法部专职理论研究人员,多年从事司法行政科研管理及司法行政理论专业研究工作,掌握手权威的我国司法行政工作数据资料,对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和把握;同时,前期对我国当代司法行政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总结,这为概括归纳科学的司法行政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良好基础;二是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在司法行政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司法行政理论向来为学
本书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事例汇编,分法治现象、法治群体、法治人物、法治故事四辑。浙北嘉兴人文渊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读传统。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现象、群体和事件。本书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嘉兴律学发展概况、刑曹家族的形成等法治文化现象并进行了分析,对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法律群体,如嘉兴明代刑部尚书、早期律师等法律群体进行研究,并介绍了刘禹锡、鲁宗道、徐石麟、钱泰等著名人物的法治故事,对陆贽、柳如是、汪辉祖、陈其元等涉及到的法治故事或事件进行了对比或解读,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地方法治文化提供了多种视角,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嘉兴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中法治文化的延续与演变,感受到法治文化因素对于地域文化的助力推动,从而促进地域法治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为法治现代化提供更
本书作者罗豪才先生是著名法学家,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开创者之一,行政法平衡理论提出者,中国软法理论倡导者。这本文集收录了罗豪才多年来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所思、所言,有参加大会的致辞讲话,有学术会议上的主旨演讲,有调研考察过程中的即席发言,有工作会议上的布置安排,也有工作之余的潜心静思。全书分为行政法治建设、公法基础理论、软法治理、面对面、书香墨韵五个部分,很好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尤其是以软法治理弥补硬法的不足,彰显了中国的法治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本书从立法、人权、军事法治、行政法治、刑事法治、社会法治等方面总结了中国2010年的法治状况,并对2011年中国相关领域的法治发展提出了预测和建议。其中,国情调研报告作为《法治蓝皮书》*影响力的部分,今年的篇幅大幅增加,针对性更强。话题涉及中国政府透明度、公职人员财产监督制度、中国电视广告监管、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等社会关注度极高的几个方面,有望在多个领域引领社会舆论方向。
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制改革成绩显著,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改革与法治相得益彰。中国在法治政府建设、环境保护、网络治理、民法典编纂等方面不断进步。芬兰经济发达、法治完善,加强中芬两国法律法学交流意义重大。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芬兰赫尔辛大学法学院等共同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中芬比较法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法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治,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法律应对,民法典编纂与完善等当前两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信本书出版将促进中芬法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鉴,为推进中芬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智识支持。
《河北法治发展报告(2018)》在河北省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本书是河北社科院着力推出的重要智库产品之一,由省社科院牵头,法学研究所担纲,省政法委全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民政府法制办、省司法厅、省直有关部门及省内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而成,具有相当专业性和权威性。《河北法治发展报告(2018)》全面记载了法治河北建设进程。本书主要是对2017年河北法治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阐述,其中在法治政府建设及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公共安全、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学教育方面推出了系统性研究报告;在人大立法及运行机制、民间借贷、科技金融、司法体制改革、特殊人群管理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推出了专题性研究,全面反映2017年河北法治建设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成为省内外全面了
司法改革必须以内外部环境的存在作为改革的前提方能成功,司法环境的状态直接关涉到司法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建立科学的司法环境评估机制是司法改革的助推器。司法环境主要包括司法政策环境、司法生态环境以及司法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司法政策,是司法领域的与司法活动有关的公共政策,司法政策对规范某一领域或行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效力,其灵活性特点随时影响司法环境的生成。司法生态是指司法领域内一切活动主体的活动状态,以及主体之间和它与整个司法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司法改革*终是否成功,其关键的核心元素应该是培育良好的司法文化。通过对司法文化培育的指标评估可以反映司法改革取得的相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