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历次刑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文本,就重点条文相关司法解释的延展规定进行附录。此外,还收录了相关规定的条文链接与典型案例裁判要旨。就条文的历次修订沿革做了脚注整理。此外,本书的后半部分附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历年修正案原文和立法解释,是学习适用我国刑法相关制度的实用图书。
灶底藏尸、凶宅坠婴、诡异广告、鬼童杀人、死亡预言、猎人游戏……为调查父亲离奇死亡之谜,“刑侦新人王”相溪望应国际刑警之邀来到香港,与此同时,香港频发多宗离奇悬案。经过抽丝剥茧的调查,小相发现这些诡秘案件背后似乎有股神秘力量在操控全局。正当小相为此头疼不已时,香港警界高层暧昧的态度令调查更加难以进行…… 一座凶宅为何七年间频发抛婴命案?幼年好友间的残杀究竟是鬼童指使,还是各藏凶心?酒店电梯内女子的诡异举动竟成其失踪后的唯一线索,她去了哪里?是否还活着?
魏东主编的《刑事政策学》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法学专业教材的特点要求,既注意了刑事政策学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更注意了刑事政策学内容论述上的学科前沿性和学术规范性,比较充分地参考吸纳了刑事政策学研究成果,以确保本书成为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法学教科书。因此,本书适合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法律实务人员和法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
量刑正义是刑事正义的最终体现,只有体现于量刑公正、合理的刑事正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刑事正义。刑事审判,包括定罪与量刑两个阶段,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定罪准确,量刑就无所谓了。这种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刑法理论中对犯罪论研究得较为深入,而对刑罚论的研究则相对略显薄弱,即使是在刑罚论的研究中,也大多是对刑罚理论的研究,对于刑罚裁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离开对刑罚裁量的研究,对刑罚理论的研究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无法对量刑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由于对量刑的重要性的错误认识,加之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量刑失衡现象大量存在,量刑失衡不仅增加了对犯罪人改造的成本,削弱了刑罚的功能,而且还造成了对刑事公正的直接否定。 造成司法实践中量刑失街的原因多种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11章。 部分绪论,是对罪犯改造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状况的简介。其中,章回顾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改造罪犯的简要历史;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罪犯改造方面的理论探讨成果与基本状况。 第二部分是犯罪原因论。首先在第三章中阐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论述中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第四章集中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的维度,介绍了犯因性差异在多方面的表现。第三部分是罪犯改造论,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及其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问题。其中,第五章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与罪犯改造的关系,探讨了这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第六章探讨了将犯因性差异理论应用于罪犯改造活动的若干具体问题。最后几章论述对不同的犯因性因素的改造方法等问题,其中,第七章论述了犯因性环境
本书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研究方法、范围以及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等内容做了论述。
《死刑适用的原理与实务》主要内容包括:死刑适用的历史和现状概览;死刑适用的基础理论;刑法总则死刑条款的适用;死刑的裁量;刑法分则的死刑适用;死刑适用的程序规制等。
《刑事法学研究(第5辑)》共分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事程序法、犯罪法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刑事法治理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蕴含——基于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人道主义视野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借鉴和立法趋势等。
《刑事证明标准研究》是以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为主线首先搞清楚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历史沿革、产生原因、实践把握等客观情况。然后以历史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方法及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普通刑事案件和死刑案件刑事证明标准法表述之重构及实践把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由邱福军著。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刑事责任的本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古代社会,由于受客观责任和团体责任观念的支配,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只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产生了危害即可,一般并不以故意或过失为责任的前提。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这种责任观念渐渐暴露出多方面的欠缺,现代刑事责任论应运而生。在现代刑法学中,关于刑事责任的本质,主要有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心理责任论和规范责任论。规范责任论是刑法学中新、旧学派论争的产物,已经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责任论的通说,它以期待可能性为核心概念,比心理责任更现实、具体地把握了责任的本质。我国刑事责任论尚处于心理责任论阶段,所以有必要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有的学者立足于客观的情形,有的学者立足于人。由于不
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远离职务犯罪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政警示——国家公务人员不可忽视的66种刑事法律风险》一书提出了刑事法律风险这样一个概念,具有新意。这里所谓刑事风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所可能触犯的犯罪。因此,本书以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各种犯罪为论述内容,涉及我国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渎职罪等相关罪名。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关于公务员不履行基本义务引发的刑事风险,下篇是公务员不履行特定职责引发的刑事风险。应该说,上述体系结构安排是较为合理的。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对刑事风险的阐述分为风险提示、风险分析和风险的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并且结合有关典型案例进行论述,使本书在具有警示性的同时还具有可读性。
刑法效力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理论界对其研究主要嗣干法条规定而探讨刑法的适用范围问题,作者则从法律效力的蟮础理论出发,在界定了刑法效力的概念与特征.探讨了刑法效力的根据之后,以法律体系与法律渊源为背景,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刑法效力的相关问题。对干刑法的适用范围这一刑法效力中的传统问题,作者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二维度说的局限,从空间、时词、对象和事项四个维度探讨了刑法的适用范嗣,不仅丰富了刑法理论,而且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更趋深入细致,对司法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任志中编著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废除死刑、严格限制死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虽然我国在死刑立法上对此潮流给予的关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死刑适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用好死刑,防止死刑的滥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死刑适用问题研究》立足于外的死刑研究成果,以刑罚基本理论为基石,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对死刑存废问题、中国死刑存在价值、死刑政策、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问题以及若干死刑适用具体问题逐一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中国保留死刑有其合理性,但是应当确立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通过司法途径严格限制死刑适用,即从严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以等价报应的公正观为底线,大力减少死刑的适用。此外,本书针对如何掌握死刑适用标准、死缓适用标准
刘士心所著的《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是一部全面研究刑法中行为理论的专著,在吸收、借鉴外国刑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刑法学的立场,运用中外比较的方法,对刑法中的行为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论述。《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刑法中前构成要件行为的概念、本质与功能,犯罪构成要件中危害行为的法律本质、构成要素与表现形态,故意犯罪实行行为的本质、界限与阻却事由,过失行为、原因自由行为、间接正犯行为、亲手行为、持有行为、复合行为、对合行为的一般原理与司法适用等。
本书为“全国量刑规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探讨了规范量刑应考虑的一些思路;中国特色的规范量刑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以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率先推行的规范量刑为视角;量刑基准:原理法则与计算程式;量刑程序的有限分离;量刑偏差的司法解决;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改革试点背后的反思等内容。本书在最后还附上了一个简短的研讨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刑法立法是刑事法治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科学完善的刑事立法,就没有有力有效的刑事司法,就没有良美的刑事法治。本书论述了中国刑法立法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迁发展、宪法发展与刑法进步的关系、刑法法典化及其修正以及若干重要刑法制度、热点疑难罪种的刑法立法问题,是作者近年来研讨刑法立法及其改革问题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