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刑事法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犯罪形成研究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揭秘理论及其后续研究,数据的重新整理、增补和确认,学校、伙伴和兄弟姐妹的角色,行为的连贯性等,适合法律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犯罪是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亟待更多的关注。作者两在过去都曾写过相关的著作,包括犯罪的毁灭性影响在社会中引起的恐惧感,尤其是涉及到社会稳定性的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Samp-son,1987,1988;Garofalo和Laub,1978;Laub,1983a)。鉴于此种顾虑,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经验上的及理论上的框架,用以开辟刑事政策的新思路。关于犯罪的公开讨论通常由电视秀、电台节目、论坛等来主导。作者认为这些对于讨论犯罪成因和解决犯罪问题是不合适的。企图将对犯罪问题的学习减至仅十秒钟的说教,这
2005年10月25至26日,西南政法主办、西南政法法学院与西南政法司法与人权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中青年刑法学者‘违法性认识’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刑法学者共计50余人与会,对违法性认识的概念、违法性认识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的比较深入的研讨。本书为这次研讨会所选论文集。我们的会议名称为“全国中青年刑法学者专题研讨会”,似有排斥老年刑法学者之嫌。当时起名的初衷有自谦之意,只是少数中青年学者的造次,未敢惊动刑法学界的老一辈学者。当然,有老年刑法学者参与指导则更是会议之幸矣。首届会议有北大法学院德高望重的储槐植教授、张文教授与会,使会议大为增色。当然,我们也有年老的那一天,届时会议名称仍为“全国中青年刑法学者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体将是那时的的中青年刑法学者,而我辈则将退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详细地研讨了构成要件的概念及其理论功能;构成要件与违法及道义责任的关系;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和主观要素;构成要件与行为;构成要件与因果关系;构成要件的修正形式以及构成要件与共犯、罪数;作为刑事诉讼的指导形象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和公诉事实及诉讼原因;构成要件与证据;构成要件与上诉审的结构等问题。提出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使所有构成要件都满足,这是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行为的违法性,其阻却性只阻却其可罚性;行为人的道义责任,是对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进行的,从道义上非难其所实施的行为的规范性判断;未遂犯与共犯是修正构成要件的一般形式;罪数应当以构成要件的充足为标准来决定;诉讼法方面所谓的“应当成立犯罪的事实”必须理解为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刑事
犯罪论体系也就是犯罪构成体系,是我国当前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了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程序性特征,并对我国目前通行的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反思。本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既有对各种犯罪构成体系的整体评价,又有对各个构成要件的具体分析,是我国在犯罪论问题上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法学研究、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阅读。本课题得到了北京“985”项目二期经费的资助。
《共同犯罪论》是在作者198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第一版虽然迟至1992年出版,但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于1988年3月,在博士论文答辩以后,作者又吸收论文答辩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论文作了重要的修改补充,尤其是增补了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十分可观的共同犯罪论的理论体系。本书的上篇是共同犯罪的总论,作者以9章的篇幅,对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系统探讨。除导论是对共同犯罪的历史考察以外,总论主要涉及共同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作者对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故意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论述,对于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下篇是各论,作者以11章的篇幅讨论了与共同犯罪有关的理论问题,包括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发起等,还包括共同犯罪的刑事诉讼问题。可以
犯罪学于我国虽属于发展中学科,但基于实践的推动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犯罪学研究日趋活跃,而且犯罪学课程目前在政法院校也已普遍开设。与此相对应的是,犯罪学方面的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版了若干本科生教科书,但目前全国尚无适合研究生的犯罪学教材。鉴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聚集了实力相对雄厚的犯罪学教学研究力量,我们以本院人员为主干,同时邀请了校外部分代表性中青年学者,共同编写了这本主要面向法学研究生的《犯罪学专题研究》。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本教材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特点。在体例上,以点带面,深化犯罪学的核心知识。在照顾犯罪学知识系统性的同时,以专题形式浓缩犯罪学的主干内容和核心知识点,深入阐述犯罪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获取尽
《职务犯罪侦查指引》从职务犯罪侦查的特点和基本对策入手,全面讲解了职务犯罪侦查策略的特征、侦查策略的设计、实施程序及常用的调查访问、搜查等具体取证措施。详细分析了职务犯罪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特征和反讯问的常见手法,总结归纳了侦查讯问的组织实施方法和程序,并结合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实务,详细讲解了4种讯问方法和8种讯问策略。基于证据和取证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作者对职务犯罪侦查证据的特点、证据的收集规则及审查、判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重点讲解了文书检验和司法会计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为突出职务犯罪侦查实务性的特点,作者用大量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职务犯罪侦查中常见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刑讯逼供等案件的立案条件、侦查程序和侦查方法,探讨了在线索的发现与获取
罪是一种严重犯罪,又是中外刑事立法及刑法学存在重大差异和许多争议的犯罪。撰写《犯罪比较研究》一书对于丰富人们对罪的认识,促进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大量古今中外有关罪的刑法规定及刑法学术文献资料,对罪的历史与现状、罪的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罪的形态、刑事责任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该书基本保持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犯罪比较研究》的全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实体法上与罪之构成以及认定有关,并普遍受到关注的大量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比较中使人们了解到在同一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规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丰富了人们的知识。2.作者旁征博引,运用大量文献资料,针对一系列与罪的认定与处罚有关的
本书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不仅吸收了外犯罪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而且针对世界各国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我国犯罪治理的实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遵循了我国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把全书分为五编:犯罪学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和犯罪类型论。犯罪学导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犯罪现象论主要介绍了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被害和被害人及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原因系统、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容易导致犯罪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对策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对策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犯罪人预防、犯罪情境预防及被害预防的内容;犯罪类型论主要介绍了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
《疑罪论》对疑罪问题的研究,其核心是对司法活动中事实和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给予关注,只不过这种关注是以刑事司法活动为背景和基本参照系的。
本书在充分借鉴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思考;结合犯的立法意义;结合犯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定位;结合犯的成立条件;结合犯与牵连犯、结果加重犯、复行为犯、并合犯的辩证关系;结合犯的既遂标准;结合犯的共同犯罪;结合犯的竞合,等等。本书还首次研究了结合犯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并对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绑架杀人罪、拐卖妇女罪、拐卖强迫妇女卖淫罪、强迫妇女卖淫罪等具体结合犯形态的认定及其处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师与学生使用,同时也适合刑事法研究者、立法和司法机关人员参考使用。
《挪用公款犯罪的司法认定与证据适用》,本书主要通过对挪用公款犯罪从概念构成、立案标准、司法认定、刑事责任、法律依据等方面并配以典型案例加以解读分析,并就挪用公款犯罪的证据适用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梳理并总结了挪用公款犯罪收集证据
本书是心理治疗与辅导书系中的一部全新的学术性大众读物,也是作者在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中师生互动、深入社会实践、与司法干警合作多年的心理辅导原创作品。本书分为5篇共100个心理访谈案例,均采自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在监狱和劳教戒毒所心理访谈的写实资料,每篇都包括访谈记录、心理分析、启示三个部分。书目细腻描述了犯罪行为的表现以及发生发展的历程,从发展与教育心理的多角度深刻分析了违法犯罪的心理社会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社会干预和心理辅导对策。全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文字流畅,描述生动,分析深入,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是一部珍贵的心理导与治疗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与,也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教师专业培训读物,适合广大的教育社会工作者、家长、心理咨询师和司法干警参考,也适合
共同犯罪与身份的关系,是共同犯罪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身份不同,其对共同犯罪的性质以及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影响也相异。因此·研究共同犯罪与身份的关系,对于共同犯罪的定性与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大学刑法博士文丛(6):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研究》首先介绍了各国关于共同犯罪与身份的关系的立法概况,其次界定了身份与身份犯的性质,然后着重论述了共同犯罪与纯正身份、不纯正身份以及消极身份的关系。最后就共同犯罪与亲属这种特殊双重身份的吴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六章。
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是自1988年以来,中日两国刑事法学界之间每两年一次且轮流在中国和日本召开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次会议,并在中日两国刑事法学界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21世纪第3次(总第9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原本在2002年10月举办的21世纪第2次(总第8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上预定于2003年5月在日本召开,但由于时至“非典”肆虐,只好将会议延迟到2004年5月。经日中刑事法研究会及会长西原春夫教授和副会长大谷实教授等学者的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21世纪第3次(总第9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如期于2004年5月7日至10日在日本京都市的同志社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讨论会围绕“经济犯罪”这一主题,先由中日双方各5名学者分别从“法人犯罪”、“财产犯罪总论问题”、“侵犯公司财产犯罪”、“证券犯罪”和“消费者权益的刑事法保
《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研究》立足于客观主义的刑法基本立场,采用比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思辨分析以及规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对实行行为基本理论、实行的着手的意义及其评析、着手认定标准中的现实危险的判断、特殊类型犯罪的着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有益的探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外刑法中,作为未遂犯基本要件之一的“实行的着手”问题,系事关行为人的行为可罚性有无或刑事责任轻重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一直都是中外刑法学者们智能燃烧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