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则侧重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为环境保护法重心所在的基本制度的研究。本书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研究“三同时”、征收排污费、限期治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是将这些基本制度冠上科学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之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对这些制度的研究中去,用这些思想来分析我国现今环境问题的新情况,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如何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完善,是否有新的制度来应对新的问题,以及这些制度之间如何进行协调等,进而来实现科学地发展,和谐地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海洋法学教程》以这几本教材为基础,结合近20多年来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和中国海洋法制建设的新进展,并吸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海洋法问题研究的基本成果,优化结构,充实内容,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阐述海洋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努力实现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本书分为海洋法的概念和历史、国际海洋法和中国海洋法三编,共30章137节,构成一部内在统一、比较完整的海洋法学教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编,在阐明海洋法的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按照历史发展的主线论述海洋法的形成、发展和编纂,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修正和生效,是全书的绪论,对于正确领会第二、三编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意义。 第二编,以《联合国海洋
本书的作者在多年来学习、研究《森林法》和总结森林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著而成。它是在《森林法教程》和《森林法学》的基础上独立出来的分支学科,是第一部系统而且面地研究、介绍森林司法理论、实务的专著。通过理论阐述和实务介绍,力图使该书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使之成为广大森林公安、检察、审判和森政等森林执行人员以及各类森林警察学校师生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一系列现行的森林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注意吸收中外森林司法的成功经验,注意联系我国森林法制建设的实际,以适应生态林业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森林司法体系的需要。 本书所涉及的有关森林司法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均以最新的、现行的标准。
环境议题的崛起,正考验着每一国家的政府与国民,如何在期待技术层面的解决之余,认真思考政策与法律层面的建制。本书从环境权、环境立法、环境刑罚、环境影响评估、民众参与环保以及公害纠纷等方面,广泛探索环境问题的政策与法律背景。除了学理的分析外,本书亦多方引进先进国家的制度与理念,更深入解析五轻设厂与林园事件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环保事件。本书的出版,期提供决策者与关心环境议题的人,一个更有深度的思考空间。
本书的作者在多年来学习、研究《森林法》和总结森林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著而成。它是在《森林法教程》和《森林法学》的基础上独立出来的分支学科,是第一部系统而且面地研究、介绍森林司法理论、实务的专著。通过理论阐述和实务介绍,力图使该书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使之成为广大森林公安、检察、审判和森政等森林执行人员以及各类森林警察学校师生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一系列现行的森林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注意吸收中外森林司法的成功经验,注意联系我国森林法制建设的实际,以适应生态林业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森林司法体系的需要。 本书所涉及的有关森林司法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均以最新的、现行的标准。
本书从环境刑法的立法模式、立法目的、环境犯罪的概念、环境犯罪构成、惩治环境犯罪的刑罚体系、诉讼规范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环境刑法进行全面反思与审视,提出具体而详细的完善立法的建议,形成一部全新的集实体与程序、包括总则性规定和分则具体犯罪在内的环境犯罪惩治法。 本书由吕欣编写。
本书以新的构思与方法来分析、揭示地理信息资源产权结构所存在的自然、经济与社会本质属性,从而构建了地理信息资源产权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产权政策必须遵循产权客体的规律性,产权政策必须满足产权主体需求的目的性,产权内容必须协调权利与义务的和谐性。为此,本书重点研究厂地理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财产的一般属性与特殊性,运用价值规律调动产权主体的积极性,其中又把产权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内容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本书适合政府管理人员、信息企事业部门人员、经济与法律界人士、信息技术与管理专家、科技与教育界专家,以及高校教师与研究生参阅。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法治。而对环境犯罪的刑事惩治是环境法治的屏障和手估段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则是环境刑事法治的坚实基础,环境刑事法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犯罪之刑法立法。环境刑法立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而且,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展开,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实践和刑事立法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也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基于上述原因,立足于中国环境犯罪实际情况,放眼和借鉴域外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的成果,对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环境刑事法理论的应有之义,也是刑法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从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实践出发,综合运用法学与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不同部门法(如国内环境资源法与国外环境资源法、国内民商法与国内经济法、国内实体法与国内程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经济学和法律规律为依据,对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出我国环境资源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 作者力图建立本专著“一、二、三理论”框架,即:“一个主题内容(当前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的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和三个语境下(法学语境与经济学语境、法理学与部门法语境、国内法学语境与国际法学语境)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体系。”
本书旨在通过污染场地这一风险范型,探寻中国语境下风险规制的基本逻辑、制度约束与转型进路。一方面,从风险规制的知识内部去透视和反思中国污染场地问题频发的症结和病灶所在,另一方面经由典型案例研究,使既有理论资源与中国当下环境风险治理的制度现实联系在一起,分析“中国式”污染场地风险规制的实际样态、现实困境与法治后果,进而提出未来治理转型方向——环境风险公共规制。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第3版)》作者Timothy D.Crowe先生于2009年2月21日不幸去世。毋庸置疑,他的离去对国际犯罪预防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Crowe先生是一位国际的犯罪预防专家、犯罪学家、《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第3版)》版和第2版的作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第3版)》已经成为多个国家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领域的标准教材。Crowe先生曾经任国家犯罪预防研究所所长,他自己就培养出了超过6000名环境设计预防犯罪领域的专家。他个性谦逊、专业且正直、思维敏锐。他永远是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