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就法学而言,动物的话题总是边缘的、被漠视的,但是,当考察起源西方的现代动物保护法时,我们发现,它的意义,远远了法律本身,而它的质问,至今仍挑战着法学的很好理论:动物能不能享有权利? 从茹毛饮血到熟食,从动物崇拜到素食,从残酷到仁慈,从役使到宠爱,动物原来一直与人类文明戚戚相关。现代动物保护法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西方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这部法律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折射着动物与国家的关系。在宏大的社会变迁中,人类社会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以及国家在动物问题上的纠结,*终都映射为动物在法律中的变化。经由现代动物保护法,曾被法律驱逐的动物作为生命个体的意义,得以修复和保护,由此打破了仅仅将动物视为“物”的法律传统,带来了法律理念与制度的一次次创新。这一过程
为了提升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内涵,进一步加强与积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西南交通大学于1996年正式申办首届法学(重点)本科专业,同时开始了学校法学学科的建设。法学门类也是学校以交通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明确的六大学科门类之一。到2010年初,学校已经毕业10届法学本科学生、7届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115所有法律硕士(法学本科法律硕士、非法学本科法律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这一年,学校法学学科获得一级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法学理论、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四个二级法学硕士点;这一年,承载法学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从教研室发展到法学系,成为学校学科调整后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法学系、经济学系两个系之一;这一年,学校次以学科方式下达团队科研项目,法学学科也在调整后次获得“
本书详尽介绍了知名学者、学术机构关于美国环境法学的概况。美国环境法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有更多学者加入环境法研究行列,不少高校设置了环境法研究中心,学术成果逐年增多。文中对比了中美两国环境法学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环境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调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的直接结果。建议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指导环境保护实践,解决环境保护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本系列的出版,凝结了众多知名法学家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今法学教学研究的水准。它以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注重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满足读者对象的多层次需要;既追求的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又追求在体系、风格、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以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阐释内容,既加强法学的多样化发展,又加强对读者学习方法与兴趣的正确引导。它的出版也是中国政法犬学出版社多年来对法学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职业体现。
在环境法学科建设研究方面,从1998年起我就开始关注对20世纪中国环境法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问题。正好金先生接受了北京部分法学家共同发起的编辑一套“现代法学丛书”的邀请,以全面总结和归纳20世纪各法学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其成果。金先生邀我担任主要撰稿人,于是我又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研究生科开始收集、整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发表的各种环境法研究著述。在参加该丛书编写过程中对各种著述和观点的综述也对我的学术进步有很大的促进。 本书的内容主要取自我在外法学、环境科学期刊上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少量与其他学者共同发表的论文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还包括我在学校给研究生授课的讲义和环境法专题讲座等讲稿。为了体系上的便利,我并未直接将它们单列予以汇集,而是按照先学理、后实践的编排顺序,从学术研
《环境基本法比较研究》共分为十章,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基本法的发展脉络、环境基本法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环境基本法中“环境”的定义考究、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比较研究、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发展等。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本书针对当前行政执法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从环保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环保行政处罚的程序、环保违法行为罚款幅度的裁量等方面作了很好的总结、归纳,特别是在违法行为的分类认定、调查取证、处罚的自由裁量权等方面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阐述,有的创新性,不仅对上海的环保执法人员,同样对全国环保系统的同志们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是一本难得的环保执法实用工具书。
本书以环境侵权法中的难点问题为研究,论述对象,从严谨的逻辑分析出发,厘清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明晰的、可操作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观点和建议。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环境权与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环保行政机关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职能、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体系构建等。
多边环境协定的资金机制是指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履约所需资金的组织和运作规则。资金机制的组织包括多边环境协定的缔约方大会和运作实体。资金机制的规则包括资金来源、资格标准和业务程序,不同多边环境协定资金机制的运作规则略有差异。多边环境协定的资金机制整合了不同国家的环境利益,同时,在组织和规则两个层面,完善了国际环境治理。 综观资金机制的各个方面,资金机制从区别责任出发,以国际合作原则为桥梁,最终定位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承担共同责任。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在性质上是确定的,在程度上是不确定的。这种半确定的法律关系导致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履行多边环境协定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履行出资义务的程度,这是资金机制与共同责任的紧密联系。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本书以《北部湾开发区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广西地方环境立法的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应重视从下而上的立法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建构,法律不仅是权力机构承认的规则的认可,也是从公众生活世界中自然生成的结果,良好的立法质量就来源于这种上下沟通、互动的立法模式和体制机制。
本书以人对环境的需求作为逻辑起点,以正义论为理论工具,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将法律解决利益冲突的作用机理运用于环境资源领域来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其论证思路大体是:环境资源被划分为可以被支配的环境资源和不可以被支配的环境资源,环境法将可以被支配的环境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源权和排污权等权利形式并为权利人施加义务来对其加以保护,不可以被支配的环境资源的保护则主要以国家为中介通过对环境使用者课以义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