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公私合作与引入第三方治理后的公私权利构造与契约范式为理论基础,总结提炼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制定与实践运行中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同时对域外的先进做法与有益经验加以归纳和借鉴,以政府、排治污企业、社会公众、公民个体等参与主体为基点,从政府监管、市场培育、公众参与、责任界分、纠纷解决等不同层面来探讨规则完善与机制构建的路径与方式,将公私合作、利益均衡、风险控制作为线索贯穿整个研究。
虽然就法学而言,动物的话题总是边缘的、被漠视的,但是,当考察起源西方的现代动物保护法时,我们发现,它的意义,远远了法律本身,而它的质问,至今仍挑战着法学的很好理论:动物能不能享有权利? 从茹毛饮血到熟食,从动物崇拜到素食,从残酷到仁慈,从役使到宠爱,动物原来一直与人类文明戚戚相关。现代动物保护法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西方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这部法律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折射着动物与国家的关系。在宏大的社会变迁中,人类社会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以及国家在动物问题上的纠结,*终都映射为动物在法律中的变化。经由现代动物保护法,曾被法律驱逐的动物作为生命个体的意义,得以修复和保护,由此打破了仅仅将动物视为“物”的法律传统,带来了法律理念与制度的一次次创新。这一过程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释义》指出,国家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根据《条例》,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存在违法行为将处以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而违法单位和个人则将被责令改正或罚款。
本书详尽介绍了知名学者、学术机构关于美国环境法学的概况。美国环境法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有更多学者加入环境法研究行列,不少高校设置了环境法研究中心,学术成果逐年增多。文中对比了中美两国环境法学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环境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调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的直接结果。建议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指导环境保护实践,解决环境保护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在环境法学科建设研究方面,从1998年起我就开始关注对20世纪中国环境法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问题。正好金先生接受了北京部分法学家共同发起的编辑一套“现代法学丛书”的邀请,以全面总结和归纳20世纪各法学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其成果。金先生邀我担任主要撰稿人,于是我又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研究生科开始收集、整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发表的各种环境法研究著述。在参加该丛书编写过程中对各种著述和观点的综述也对我的学术进步有很大的促进。 本书的内容主要取自我在外法学、环境科学期刊上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少量与其他学者共同发表的论文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还包括我在学校给研究生授课的讲义和环境法专题讲座等讲稿。为了体系上的便利,我并未直接将它们单列予以汇集,而是按照先学理、后实践的编排顺序,从学术研
《环境基本法比较研究》共分为十章,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基本法的发展脉络、环境基本法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环境基本法中“环境”的定义考究、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比较研究、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发展等。
多边环境协定的资金机制是指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履约所需资金的组织和运作规则。资金机制的组织包括多边环境协定的缔约方大会和运作实体。资金机制的规则包括资金来源、资格标准和业务程序,不同多边环境协定资金机制的运作规则略有差异。多边环境协定的资金机制整合了不同国家的环境利益,同时,在组织和规则两个层面,完善了国际环境治理。 综观资金机制的各个方面,资金机制从区别责任出发,以国际合作原则为桥梁,最终定位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承担共同责任。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义务,在性质上是确定的,在程度上是不确定的。这种半确定的法律关系导致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履行多边环境协定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履行出资义务的程度,这是资金机制与共同责任的紧密联系。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
本书是“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的开创者,该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环境法学者普遍接受的一个基础性共识。《保卫环境(公民诉讼战略)》主要内容为狩猎小河寨的惨败,狩猎小河案的教训,为什么我们会失败,法院的角色,法律的心灵枷锁,法院的催化剂作用,公共信托:环境权的新宪章等。
主要介绍环境法在调整与解决全球、地区和各国的环境问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无论是在国际还是,环境法都面临着许多要解决的新课题。本书就这方面,特别是对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供了很多经验,是一本环境法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梳理了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各种模式以及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认为协商治理是解决长江流域跨界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如何协商:首先构建中央和地方两个协商治理平台。中央协商平台是国家水事协调管理委员会:地方协商平台是长江流域水事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两个平台,协商治理长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再设计一个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 其次,修订长江流域水事法律法规,解决阻挠跨界水事协商的法制障碍;立法协调,确保长江流域新立法律法规间的协调;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法》作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 通过以上方案的设计,推动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改革与改善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状况,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从法学角度对水资源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贡献微薄的力量。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内容。部分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现状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第二部分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与水资源保护先进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第四部分介绍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现状及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第五部分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完善的具体对策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从法学角度对水资源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贡献微薄的力量。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内容。部分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现状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第二部分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与水资源保护先进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第四部分介绍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现状及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第五部分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完善的具体对策建议。
《水行政管理与执法典型案例》是一部理念创新的应时之作,填补了我国水行政法律实务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 《水行政管理与执法典型案例》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水行政执法管理的实践,并充分考虑水行政从业者的队伍状况和实际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优选大量极具代表性的水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使庞杂体系化的行政法理论与水利专业有机对接,为广大水政监察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解决各种实际工作难题,提供全面的专家型业务指引。《水行政管理与执法典型案例》实战性强、可读性强,既适合直接引用操作,亦适合做培训读本,也可以辅助个人提升职业竞争力。
为了便于各级环保部门学习、理解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我们将新修订法与源法条款对照表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在配合全国人大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过程中组织编写的一些汇报材料和专项论证材料汇编成册,供作学习参考。 本书适合各极政府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科研人员、企事业环境管理人员、环境宣传教育人员以及关心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士阅读。
本书是将我国人大常委会、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近年来颁布的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中文版本翻译而成英文版本。其内容涉及到传染病防治;环境保护;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和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保藏、包装、运输;传染性废物处置;实验动物以及基因工程生物/遗传修饰生物等共计40余部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几乎囊括了我国已颁布的绝大多数现行的生物安全法规和标准。由于本汇编中收集翻译的这些法规标准较为齐全,它可充分反映我国政府对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可集中体现我国近年来在生物安全法制体系建设中的成就和生物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