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沿立法思维、立法进路、法理基础到具体制度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以"系统演进 的立法思维替代 应对式 立法思维,要在尊重时效原理和劳动法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制度构建,通过将视角回归于"仲裁 、核心围绕于"准司法性 、机制诉诸于 专有 的路径,解决劳动仲裁时效名实不符的问题。通过对制度正当性的逻辑展开,提出要实现从"平等的自由 向 自由的平等 的法理转向,以脱离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仲裁时效适用对象、期间和起算等相关应然规则进行了立法探讨,对特殊仲裁时效、二倍工资时效等实然规则进行了解释适用分析。劳动仲裁时效是一项极具本土特色的法律制度,历经多次修改仍面临适用上的难题。
通过考察国外的反就业歧视制度,我们发现反歧视有法宝,即立法作为前提和依据,专门机构作为一把利剑,司法救济作为保障途径。 作为反就业歧视前提和依据的反就业歧视法,本身就自成一个小的法律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立法:一是反歧视基本法;二是专门针对就业以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歧视现象的特别法律;三是在普通法律中涉及就业歧视问题的条款,如民法中规定反歧视诉讼中的民事赔偿责任。 要推进反就业歧视,除了要制定专门的反歧视单行法律外,还迫切需要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就业歧视基本法,针对我国当前突出的就业歧视问题作出规定,明确就业歧视的概念,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同时规定救济措施和救济机制,以真正保障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后能够获得有效救济。
劳动派遣是一种特殊的制度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源自于西方自由市场国家的临时就业代理,成熟于若干大陆法系国家的派遣立法。我们基本上可以从美国的临时工和日本的派遣工中看出其间的进化痕迹。而我国对“劳务派遣”的介绍与尝试均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但是劳动派遣蔚为壮观之势则是《劳动合同法》前后数年的事而已。 本书系统研究劳动派遣法的理论和制度,力求全面而不乏深度、理论而关乎现实。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劳动派遣的一般理论、劳动派遣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派遣法律关系、劳动派遣业的管制法、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派遣法的特殊问题以及劳动派遣法的未来等内容。 该书适合高校师生借鉴,也适合从事劳动法律事务的法律工作者、劳动派遣实务的相关人士阅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在我们的古典文化中,经学、史学、文学等学术领域都曾有过极为灿烂的成就,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传统一样,中国古典学术文化的发展并不均衡,也有其缺陷。最突出的是,虽然我们有着漫长的成文法传统,但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却迟迟得不到发育、成长。清末以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法律学校的设立,法学才作为一门学科而确立其独立的地位。然而,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最终使法律不可能走上坦途,经常在模仿域外法学与注释现行法律之间徘徊。到十年文革期间更索性停滞。先天既不足,后天又失调, 中国法学真可谓命运多舛、路途艰辛。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法律教育的恢复以及法律制度的渐次发展
本书采取问答的形式,对工龄、休假、退休政策的275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书后附有有关政策法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在我们的古典文化中,经学、史学、文学等学术领域都曾有过极为灿烂的成就,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传统一样,中国古典学术文化的发展并不均衡,也有其缺陷。最突出的是,虽然我们有着漫长的成文法传统,但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却迟迟得不到发育、成长。清末以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法律学校的设立,法学才作为一门学科而确立其独立的地位。然而,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最终使法律不可能走上坦途,经常在模仿域外法学与注释现行法律之间徘徊。到十年文革期间更索性停滞。先天既不足,后天又失调, 中国法学真可谓命运多舛、路途艰辛。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法律教育的恢复以及法律制度的渐次发展
本书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全指南,从企业员工的招聘与录用,试用,劳动关系的确立,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报酬,规章制度,劳动保护,培训与竞业限制,社会保险,工伤及工伤保险管理,员工离职管理,经济裁员,劳动合同的终止,用工监察及争议处理等各个主题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