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是根据邓小平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二年的大量文稿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编写的。文稿包括讲话和谈话的记录、批示、书信、题词等,截至一九九二年南方谈话,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全书共六百余条,首条是一九七五年一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实际上开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最后一条是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思想年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这个年谱的出版,对于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3年前就已经完成篇章设计,组织撰写,有的教师较早就完成了自己任务,有的教师则由于各种原因拖延了时间。因此,本书的内容与现在本院的教学实际已经有所差异,教学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每年都有所更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本书内容:那是娴的家。娴的父亲去世后,汇隆照相馆由娴和她的母亲经营。娴那年只有十八岁,刚从女子高中毕业。她不懂照相业的经营之道,并且对此也不感兴趣。娴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这份产业破败下去而一筹莫展。有一天她梳妆打扮好准备去电影院看好莱坞片子时,母亲把她堵在楼梯上说,记住,这是最的一场电影,明天你要坐柜台开票了。我已经把开票的辞退了。娴说,为什么?她母亲说,什么为什么?你难道不明白家里的底细?没人上这儿来拍照,拿什么付人家工资?只有靠你和我自己了。
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这只是问题即历史传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史学传统。司马迁著的《史记》共130篇,其中写西汉初年或重点是写这一时期的人和事的有66篇,占《史记》篇幅的一半多,这是就数量说;就质量说,班固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以我说,司马迁不仅是“当代人修当代史”的突出代表,而且是代表,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其实,“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也早被中国人打破了。从网上看到《当代中国史料的若干问题》的文章说:“当代人不研究当代史的传统被打破,魏源等首开先河,研究本朝史。民国以后,社会自由度大大提高。李剑农的名著《辛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即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典范。”尽管如此,“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
从政策工具的视角看,古代政府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管制为主的思想,二是政府协调为主的思想,三是政府服务为主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为民本思想,指导思想为德法并用思想,对官吏的选任、监督、考核和赏罚是古代政府治理的关键,军事力量是其后盾。古代政府治理思想对当代的主要借鉴是尽可能发挥政府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从而动员广大民众主动参与管理,减少管理成本,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达到民富国强,长治久安。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平阳》一书回顾和总结浙江平阳县在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的探索和努力。该书从“聚焦篇”“制度篇”“阵地篇”“队伍篇”“特色篇”“典型篇”这六大方面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平阳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的成果和经验。
本书分别以“女性社会”、“女性之死”题名:上篇“女性社会”期望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其中,对上海“中国女学堂”的考述锁定女子社会化教育起步期,将中西观念、中学与西学的相互激荡、冲突与调和作为讨论的重点,而该校所标举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在日后各地的办学实践中尤具启示意义。与之相呼合的是发生在北京的女学生杜成淑拒绝男学生屈疆约会信事件的考察,透过双方公开的私函与背后的妇女团体分裂的的隐情钩稽,论者有意凸显晚清女性在新教育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现实困惑。女报的出现亦自晚清始。第三章以发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杂志为标本,清理晚情,“女界革命”倡导者的妇女论述之内涵,文本分析不仅显示出刊物主持人在廷续三年的编辑过程中思想的游移,其间男性与女性
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此作了深入探讨,研究对象日趋国际化,研究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书研究的着重点是:确立国家形象的学理定义,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以便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国家形象存在着至少六个极易发生混淆的元素:(1)形象中的“像”;(2)形象中的“声望和信誉”;(3)形象中的“印象”;(4)形象中的“人性化的感受”;(5)形象中的“认知”;(6)形象中的“身份”。形象本身包含了态度、判断、理毹、认识、评价、信念、观念、理念和印象等种种因素,但其本质是一种人的“认知”。国家形象的意义或功能是什么?国家形象是否可塑造?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要素或内涵是什么?国家形象
萨孟武一生思想的亮点,在其“国家主义”之信仰:他以为近代以来之“国际关系”,“全为弱肉强食之世界”,西洋所谓“世界主义”,所谓“人道主义”,是不涵盖“吾华人民”的;甚至西洋所称之“人类”,亦不包含“吾华人民”。故中国当以“国家主义”自救,使一般民众“皆有国家意识,努力求国家之统一,努力刷新国家之政治”。目标是“强我国家,使彼辈强者认吾辈为人类,记忆吾辈为人类也”……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史。本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本书是一部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幻影响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