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既遵循了现代国家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式的特征。本书从理论、社会、行政、财政、政党、法治、民族、历史以及比较等视角探寻 中国式国家建构 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从历史进程和现实特征等方面探讨中国式国家建构的基础理论;从经典理论、传统社会形态、现代社会的成长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式国家建构的社会路径;从西欧经验和理论、中国传统行政体制、现代行政体制及其运行等方面探讨行政体制建设与中国式国家建构的关系;从文献与理论、财税体制及能力等方面探讨财政与中国式国家构建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关系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的内涵;从地区和国别视角探讨非洲、俄罗斯和东南亚的国家建构理论与实践。
《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劳动,人类摆脱荒蛮、创造历史直接的因素。 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劳动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直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与全面发展。埃及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中国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文明瑰宝,无不辉映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本书由两位政治学者精心设计、共同编撰,采访了声望卓著的十五位当代比较政治研究大家:阿尔蒙德、摩尔、达尔、林茨、亨廷顿、李帕特、奥唐纳尔、施密特、斯科特、斯捷潘、普沃斯基、贝茨、科利尔、莱廷、斯考切波。 全书共十七章,由两篇作者概述和十五篇访谈组成。在作者概述中,两位作者对十五位访谈对象的共通特质进行了总结,对比较政治学术流变进行了详细梳理,可以让读者从若干关键问题入手, 好地领略当代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十五篇访谈录中,两位作者围绕“知识构建与学术训练、主要研究和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学术合作者与学生、对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基本看法”等主题,与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展现了这些政治学大家的学思历程与研究心得。对于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如何 好地认识学科现状、调
年月,罗素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年发表了《中国问题》一书。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 罗素著文一向文采灿然,议论风发,如谈到汉字的特点时说:“它没有字母语言的诸多便利,但是它体现着简朴、终极的真理,不为狂风暴雨摧残,不受艰难时日侵袭,保护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本书开篇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后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分别收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本书出版有助于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相互交流政府工作经验和做法,并为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提供全国性政策研究素材。
主要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反映中央和国家机关扶贫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统一组织、规划、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指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指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实施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归口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等。
本书全面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9年70年间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按照人事制度的事理逻辑和工作实际建构框架体系,以 人事管理的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为描述和分析对象,系统阐述了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编制员额、职位体系、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离休退休、权益保障、档案管理等基本人事制度,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等特定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人事制度的核心特质、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价,力图在存史与资政两方面均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本书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视角,着重探索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路径,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全书以制造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引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解构“双元制”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分析“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可行性,总结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剖析制造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根源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其中应如何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技术单元、工匠精神、成果导向、二元协同为核心的“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加以检验和论证,以期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范例。
本书全面论述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反贪斗争史。主编王春瑜曾组织多位学者,倾其多年心血著成《中国反贪史》,截止到民国前,实则为中国古代反贪通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国家出版奖。时任中纪委书记曾专门致电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购买10套送中纪委委员(书稿后记中有说明)。2013年,本书经过修改完善,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民国部分,以《中国反贪史》之名在我社出版。反贪是历史性的更是现实性的问题。本书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对书稿再次修订,但该书版权已到期(签了5年)。 作者就此书稿专门致电,福建人民有意向出版该书,问我社是否还有兴趣。为此已向分管社领导做了汇报。 因书稿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作者的影响力,建议收入我社 人民文库 书系。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民生调查 课题组2021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省域民生发展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四部分共二十四章,并附录有两份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在全国每年选取9个不同省份的近10000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和全国31个省份的50000份左右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养老保障、政府服务等方面开展电话调查与入户调查,搜集与分析数据,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结果。
这是一部断代政治制度史研究论著,作者通过对萧梁封爵制、官班制及教育制度等八个方面展开探讨,基本廓清了萧梁政治制度的面貌。作者每研究一个专题,皆从清理相关学术积累着手,进而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或商榷、或立论,学风严谨、论述依据充分,许多认识突破旧说,不少方面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