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史实。俄国共产国际同孙中山进行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1922年盛夏孙中山从永丰舰上向共产国际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国第一个体验共产主义的张继何以成为“国民党右派”?斯大林、共产国际冠以“左派”的蒋介石、胡汉民、邵力子、汪精卫,何以光环掉落,全部反苏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赠送给蒋介石的照片?孙文越飞联合声明的台前幕后还有什么新的亮点?中德俄联盟何以最终落空?“红色将军”冯玉祥为什么最后摆脱共产国际?斯大林自认中国形势让他糊涂了,可陈独秀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宋庆龄等酝酿组建第三党等等,相信这些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 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生活政治为解读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生活政治既带着迷人的光辉对人发出微笑,也带着苦恼的惆怅与迷惘对人提出一种警醒。从乡土中国向单位中国的变迁,此谓一变也;从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变迁,此谓又一变也。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社区精神是孕育社区中国的母乳。社区作为剩余政治空间的终结是社区中国诞生的宣言。新型的治理结构从社区这一政治空间中孕育和生长出来。如果说党和政府包含着中国国家治理的终极密码,那么,社区与家庭则包含着中国社会治理的终极密码。作为《单位中国》的姊妹篇,《社区中国》带你走进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空间,去体会生活政治的独特魅力。
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围绕中国传媒法制建设这一核心话题,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基础,其次找准立法视野和研究方法,再次则明白,除了体制和法律的冲突外,传媒法制建设还有哪些观念性障碍。接下来的第四步是针对障碍,思考 怎么办 ,希望找到的办法(或路径)能够冲破体制、法律、观念三者的围困(而冲破观念的围困是基础)。其具体作法是,以找准的研究方法回观历史,在历史叙事中总结经验、找准思路、凝聚概念,逐步明晰何种制度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进行创设与革新。第五步,认识历史后,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打通思维,发现*近的相类似的典型案例,然后提炼出一条传媒法制建设的新路径: 因事成制 路径。本书将花一章的篇幅从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运行三个方面证成该路径。其中,书中主体内容的思路是:因为观念支配行动,观念带动法制变革,因此,法
本书通过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陈佐洱的讲述,回顾了在香港回归前夕,他参与中英谈判的历历往事:从1994年3月11日陈佐洱奉命从北京赴香港,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到1997年6月30日,在这1208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先后担任了中方14个专家小组组长,主谈了包括防务与治安交接、财政预算案编制、政府资产和档案移交、终审法院筹建、特区较为性居民身份认定和护照签发等一系列议题,最终全部与英方达成共识。陈佐洱的谈判风格被媒体形容为“强硬但讲道理”,英国大臣则称他为“最难对付但又达成协议最多的对手”。本书回顾了香港回归前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谈判细节,并且收录了2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与简报材料,可读性与史料性都极强。
本书以北洋时期 江苏省政的耆绅群体——“苏社集团”为中心,贯通揭示江苏省治运动的内、外两个层面。对外探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江浙战争、北伐战争等对江苏省政的影响;对内以“省治场域”为视角,对江苏士绅群体进行分层、分类探讨。注重发掘督军、省长、议长 迭的内幕;省议员的阶层流动、选举运行与党派结构,央地行政系统与议会系统的互动,县域与省域政治的往复对流,旅京苏人对地方政治的影响。由此提出“耆绅政治”之新见。本书采用“新叙事史”写法,注重揭示耆绅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力图祛除“ 史观”对北洋史的偏蔽影响。
本书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社会,通过国家治理、政府创新、廉政建设、政治发展、港澳台政治五个专题,勾勒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者的思考、国际因素和合法化机制与地方治理创新、官员腐败现象的统计分析、中国政治稳定状况的评估、香港和澳门政治体制研究等。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有助于阅读者把握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变化的生动脉搏。
本书稿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深入探讨、充分论证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实性、合理性。特别是要努力结合中国政治(制)史的基本逻辑,具体分析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历史文化根基。本书主张天下为公是自古而今统摄和贯穿了中国政制发展的最基本的秩序内核,现当代中国的所有制度创设与实践都是围绕它展开的,都要实现它所设定的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天下为公,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各个领域、不同层次上都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实现了和致力于交相利、均贫富的传统理念并有所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真正维护了和促进着统一团结、民主共和的千年政治理想,以及现代政治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2辑)》立足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从执政党建设、政治民主实践、地方政府创新、公共组织改革、底层政治发展、台湾政治变迁等六个专题,勾勒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具体篇目包括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多党合作的政治资源、协商民主的中国形态、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个案、行政组织的绩效评估、廉政建设与干部选拔、社区选举与社会抗争等。本辑报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有助于阅读者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生动脉搏。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打破了西方民主话语垄断,并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书立足新时代的发展方位,从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优势、世界独有的新型政党制度造就了中国协商民主、和谐政党关系与独特政党协商的相得益彰、人民政协在中国协商民主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基层协商促进党群关系的优化发展、构建中国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世界影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分析,为人类民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为西方协商民主的经验化转向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沟通手段,从而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进行了逐梦太空的伟大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在空间技术领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本书立足大历史、放眼大时代,系统回顾党领导人民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峥嵘历程,深情讲述一代代航天人高举旗帜矢志自立自强、强根铸魂勇攀科技高峰、团结奋斗托举强国梦想的生动故事,全面展现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发展图景与宝贵经验,带领读者读懂中国航天、领略百年风华、感受“旗帜的力量”。 本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站位高远、视角宏阔,字里行间充满了力量,是一部深度解读中国航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