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但人首先是心理人。思考人心与人性早已成为人们尝试理解社会与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政治学理论也常常含蓄地建立在有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与社会取向的持续张力中,政治心理学常被认为用科学的衣裳装扮起来,却试图隐藏其社会责任那一面。《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 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
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 人工智能 X 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成果;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研究,这一部分是在承担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课题中,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学科与思政课关系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尤其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根据讲话确立的思政课改革的目标要求研究的成果;立德树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这一部分是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其部分社会思潮剖析批判的研究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研
本书主要围绕产业转移如何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路径探索。首先,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引出了产业转移与工业发展存在的联系;其次,梳理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测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测度产业转移的方法,并刻画了沿黄城市群工业转移的现状;再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路径,且进一步探讨了环境规制对这一作用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最后,针对五大维度的作用路径,在全面分析现行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化建议。
在我国,公安机关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行政职能部门,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主要围绕武汉警察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围绕武汉公安(警察)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履行的法定职能为主线进行研究,将各个门类收拢,把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内部管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内容,按照编史的技术规范设置框架和篇目进行编纂,以史为鉴,为现实公安工作服务。本书贯彻多述少评,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尽可能的保存历史细节和原始资料,便尽量的保存更多的原始资料。
这部著作试图对欧洲主义国家的性质与发展作一比较考察,书中介绍了东、西欧的主义国家:西班牙、法国、普鲁士、波兰等。
《二战启示录:铁血人物》主要介绍了数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的人物,其中既有运筹帷幄的战略家,也有身先士卒的名将,还有神出鬼没的间谍、巧舌如簧的说客……考虑到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特殊性,作者并没有介绍中国方面的风云人物,但仍介绍了陈纳德等在中国作战过的将领,以飨读者。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但是,纵观当今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考察却十分罕见,或者仅仅是散见于与西方民族理论的比较视野中的一般论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并得出富有洞见的观点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为此,陈茂荣编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
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发生、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这个人口约占全球1/5的发展中大国,正在发生着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转型”。中国日日夜夜都在取得新的成就,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新的问题。本书介绍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等,力图尽可能简洁地把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介绍给读者,并注意进行国际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