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上阐述社会动员的运行机制及其转型要求,通过描述变迁的动员模式,解读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和中国社会成长的内在逻辑;阐述社会动员和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党的社会功能发挥与社会成长的实践形态,展示党的理念转型、制度完善、组织结构调整和功能重构的内在理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这个重要论断揭示了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也为推进和加强社会治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书系统阐述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运作规则和方法,从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和分析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方法、政策与实践、系统体系与体制制度、主体领域与发展态势,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全书探讨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毛泽东社会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社
《碥石集》中汇集了诸多老中医药学家的研究心得。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活的经验,是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凝练为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希望中青年中医要珍视之,继承之,发扬之。......
本书是一部专门写给公共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全美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材,其第四版曾以“公共行政研究方法”为书名在靠前出版。本书详尽地阐述了描述设计、解释设计、测量变量、抽样、联系和访问调查对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合并指数、回归分析、成果交流等涉及研究全过程的各方面的内容,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实用而清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书站在NGO的立场,通过系统总结NGO与政府合作的经验,建立了具有“行动指南功能”的“策略框架”——一个包含合作原则、合作策略、合作措施的三级体系。运用这一策略框架,NGO可以选择策略。采取行动,进而实现与政府合作的目的。借助这一策略框架,NGO不但可以借鉴先驱的经验,也可以提炼自己的经验,并使该策略框架日益完善。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自我发展功能的知识体系。
本书是对中部和东部不同地区农村选举的深度个案报告,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有关乡村治理体制转型的分析和讨论意见,是对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全景式描述、多视角解读和立体性研究,它有助于扩展人们对不同地区农村治理状况的类型比较,从而认识复杂中国的多样性及其变迁的艰难性和多元性。
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以及“银色浪潮”带来21世纪养老危机这四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养老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国家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13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评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研究论丛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本书由总论、借鉴、对策三部分共八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监督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行政监督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研究、香港的行政监督和廉政体制研究、发达国家行政监督体系与运作特征、当代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行政监督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思路与对策等。
任何社会都需要纠纷的最终裁决者,而不论这个最终裁决者是上帝还是巫师,是圣人还是鳄鱼,是法官还是长老。我们需要做自己的主人,并在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拥有自我救济的权利。如果说私力救济社会是“没有法治的法官社会”,公力救济社会是“有法治的法官社会”,那么,权利救济理论就是一方面要发展法治规则,另一方面又要使“没有司法的法治社会”成为可能。但这种“可能”可能吗?本书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以理想图像做了初步的回答。
本书旨在使读者理清公共管理发展过程的基本脉络,领会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领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对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 全书共分十一章:章“绪论”概述了公共管理的起源及其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共公组织”讨论了公共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公共决策”阐述了公共决策的体制、程序、理论和方法;第四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探讨了领导者技能、领导理论和领导制度等内中的作用;第六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讲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事项;第七章“公共管理的法基础”阐述了公共管理法治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从管理角度分析了公共财政的作用;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探讨了文化、伦理因素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第十章“公共组织
本文库希望针对中国转型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以繁荣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些成果的面可以十分宽广,但大体上会包括三类:(1)介绍性研究成果,即和转轨、过渡、转型有关的研究理论和已有的研究发现;(2)记录性研究成果,即对转轨、过渡、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给予科学意义上的完整描写;(3)探讨性研究成果,即对转轨、过渡、转型的中国现象进行理论剖析和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警察文化理论与实务的著作。作者自1992年起坚守警察文化研究阵地18年,第三版是首版13周年后作者所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和大幅度改写。《警察文化学(第3版)》集中外警察文化思想之大成,汇当代警察文化建设经验之精粹,构筑警察文化学学科之体系,是中国警察文化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警察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及结语。“总论篇”主要是对警察文化和警察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概述;“分论篇”主要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对警察文化系统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四个层次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内外关系等作具体剖析;“建设篇”则是对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进行“化零为整”的研究,并落脚于对中国特色警察文化建设目标的展望上,以期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提供明确
本书是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文库之一,是一部关于公务制度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包括绪论、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比较、公务员分类制度比较、公务员考任制度比较、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公务员奖惩制度比较、公务员升降与任免制度比较、公务员交流与回避制度比较等,适合行政机关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学习。
本教材致力于培训能干而又灵活的社会工作者,着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为社工教育引入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一种着重并增强学生主动性的模式;而在课程设计方面,本书集合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认识的社会问题或现象,为中国的社工教育提供所需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