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的提出,就是为了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稳定领域来看,我们面临的社会稳定风险主要来自内部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邻避问题、环境保护、土地调规、重大政策调整、重大项目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重大活动等领域存在的风险,当前特别要警惕、防范和化解这些领域发生重大风险,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全面认识和把握风险是我们做好社会稳定风险防范的 步。本专著从社会稳定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理论与实务角
本书从江苏蓝藻治理切入, 反映江苏建国70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总结生态建设经验。太湖大规模蓝藻暴发10年。10年来, 太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从一个切口, 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在江苏的巨大成就, 是学习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这个重要论断揭示了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也为推进和加强社会治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书系统阐述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运作规则和方法,从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和分析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方法、政策与实践、系统体系与体制制度、主体领域与发展态势,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全书探讨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毛泽东社会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社
《碥石集》中汇集了诸多老中医药学家的研究心得。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活的经验,是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凝练为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希望中青年中医要珍视之,继承之,发扬之。......
本书站在NGO的立场,通过系统总结NGO与政府合作的经验,建立了具有“行动指南功能”的“策略框架”——一个包含合作原则、合作策略、合作措施的三级体系。运用这一策略框架,NGO可以选择策略。采取行动,进而实现与政府合作的目的。借助这一策略框架,NGO不但可以借鉴先驱的经验,也可以提炼自己的经验,并使该策略框架日益完善。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自我发展功能的知识体系。
本书作为一本简明的丛书导论,介绍了公共服务管理中伦理的作用,既适用于公共服务管理的新手和有经验的管理者,也适用于公共服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书力求做到: 帮助公共服务管理者解决关键问题; 全面整合理论与实践; 使用插图和案例研究以及在不同国家所作的原创研究来说明问题; 帮助管理者识别伦理难题; 为管理者提供伦理框架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作出决策; 探索管理者与包括政治家、公民和委托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关系; 在个体、组织和社会多个层面确立道德规范。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六辑):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内容包括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盥论监督的实践发展;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若干关系;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等。
《迟到的忏悔》收集了建国以来241名大大小小腐败分子忏悔的言论,从最早的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到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秦裕、文强等,按不同的主题分类、编辑,列为九章。全书20万字。编者在此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分门别类地将这些贪官的忏悔言论,加以集纳归类,旨在给后人留下研究贪官发迹到落网的一批手资料,让人们从反面看清了贪官堕落的过程和丑恶的心态。”
以新的学术视野检视公共管理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学理基础及其时代使命,考察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剖析公共行政嬗变的原因及进程,并从一系列主要相关问题切入,研究当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模式及其应如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警察文化理论与实务的著作。作者自1992年起坚守警察文化研究阵地18年,第三版是首版13周年后作者所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和大幅度改写。《警察文化学(第3版)》集中外警察文化思想之大成,汇当代警察文化建设经验之精粹,构筑警察文化学学科之体系,是中国警察文化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警察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及结语。“总论篇”主要是对警察文化和警察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概述;“分论篇”主要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对警察文化系统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四个层次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内外关系等作具体剖析;“建设篇”则是对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进行“化零为整”的研究,并落脚于对中国特色警察文化建设目标的展望上,以期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提供明确
本书是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文库之一,是一部关于公务制度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包括绪论、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比较、公务员分类制度比较、公务员考任制度比较、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公务员奖惩制度比较、公务员升降与任免制度比较、公务员交流与回避制度比较等,适合行政机关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学习。
本书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代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的公共行政八原则,值得每一位研究公共行政的专家、学者以及对公共行政感兴趣的读者加以研读与思考。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是本研究报告的出发点,也希望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甚至是一个发展目标。
本书以30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紧贴机关工作实际,阐释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奥秘,传授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兼具理论性与指导性。不仅帮助“新机关”尽快入门,也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更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和技巧,堪称“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以新的学术视野检视公共管理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学理基础及其时代使命,考察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剖析公共行政嬗变的原因及进程,并从一系列主要相关问题切入,研究当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模式及其应如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