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为研究主线和问题意识,将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之现代地方政权结构与县域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县政的权力结构、制度运作、社会管理与控制、县域公务员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背景等历史实况;突破了传统单纯以县行政制度为主的县政研究体系和框架,将制度史和社会史、知识舆论史等研究视角及其内容相结合融会,并从大历史的视域将中国古代县政发展脉络及其古今之变贯通映衬对照,从整体与具体中把握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县政发展的内涵、演进的轨迹、具有的特点、得失成败及其经验教训。
本选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终成果。编者李端祥教授历时22年,大范围长距离查阅了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当时27个省市区)的各级档案馆(地市管辖下的区级档案馆)75家,以及1958年到1963年间各主要报刊,收集到几千份珍贵的城市人民公社原始文献。《选编》就是从中挑选了1523篇(连同附件。其中原始档案文献1345篇,报刊文献178篇)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编辑而成。全书约520万字,10卷,29章(中央文献129篇,组成*卷*章, 27个省市区各一章。*后一章,即第29章,由《参考资料》转载的境外媒体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资讯)组成。
本书地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它以界定、区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应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全面介绍了应急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涵盖减缓、准备、响应、恢复等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并探讨了沟通、应急评估、国际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化、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此外,为了教学与研究的方便,每一章都自成单元,前面为学生与读者设定了学习目标,后面开列了一系列的题目。
本书通过对公共政策评估和社会科学的深刻反思,提出了全新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即将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并研究探讨了该理论框架的四种形态: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每一种形态都有具体案例和思考题与之配合。该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和治安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国际化趋势,造就了世界各国警察的多样性和一致性,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警方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推进中国公安事业发展。 本书内容包括:警察管理体制;警察组织结构;警察人力资源管理;社区警务;国际警务合作等。
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私人生活中享乐主义对公民个体的深度塑造,从个体感性经验层面强化了对公民社会权利的独特理解一一社会权利不只是拥有,而且是消费和享受。但问题在于,陷入公、私权利享受之中的公民,能融合进需要发挥“公民共和主义精神”的社会治理事务中去吗?多中心治理的精神表达与实践,代表了人类社会从管理型治理模式向服务型治理模式的过渡,它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后民族国家阶段社会自治的发展,对古典政治理论中相互承认的政治原则的复活,对相互承诺的信任、宽容、协商及公正的公共性价值的实践,都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经由多中心治理实践的洗礼,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将更完善,而民主政治也将更成熟。《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公共性的再生产》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在协调宏大的知识学抱负和微观的规范分析努
本书利用了大量美国电信、电力等网络型产业改革的实证材料,对放松管制、管制契约、公正补偿、管制与竞争等诸多问题给出了颇具见地的看法,并再次强调了管制相对于竞争的优越性。同时,以他们关于有效和补偿性网络接入定价的结论为基础,列出了网络产业放松管制的原则。本书为法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作出了贡献,并和参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电信和电力行业的竞争性重组关系密切,尤其有助于推动网络型公用事业的管制改革与结构转型,以及公用事业管制与公用事业法研究。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对社区管理的传统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新型体制的形成提供了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条件。吴群刚编著的《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在考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变迁关系,探讨了形成目前社区治理“困境”的主要表象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认为要把社区建设成为以认同感为纽带、居民和谐共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需要依托内源性的、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必须坚持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先导,以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作用,在宏观层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居民自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在微观层面,理顺和规范社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