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以新时代中国公共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央和地方公共组织变革案例库,构建 优化协同高效 本土化自主性理论框架,系统分析新时代组织体系变革逻辑,全面提炼组织变革的中央和地方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数据要素对组织变革的赋能与重塑,客观剖析当前组织变革的运行障碍及制度根源,最终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持续优化组织变革实现路径。
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适能力,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现代领导心理研究表明,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系统阐述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领导干部的主要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等问题,进而提出提升心理健康调适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心理活力、增强心理动能提供科学指导。该书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时和兴主编的 领导干部履职核心能力建设书系 之一。
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和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开展 互联网 、 放管服 等一系列实践改革,推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助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本书以需求导向的数字治理服务创新为理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对政府网站建设、移动政务的发展、政务热线的转型、智能政务服务的融合等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呈现了我国治理数字化发展与转型的实践,总结了成功的模式与经验,探讨了存在的不足,并就我国治理数字化转型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的领域提出了建议。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始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在租界侨民 自治政府 上海工部局的主持下逐步确立,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管理重点经历了由着意消除环境中产生 瘴气 的 秽物 到发现及对抗致病病菌的转变,它不是西方经验在上海的简单复制,而是秉持近代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这套制度创制及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少数的外国侨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上海港的商业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诸多租界及其周边华人受惠,并成为中国近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管理的源头之一。
本书以公共行政的概念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精致的描绘,展示出一幅内涵丰富、灵动飘逸的画卷。作者紧扣公共行政概念与历史进步共生、共进的主题,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去剖析概念的演进、变异和衍生出相关基本概念的历史过程,透过概念的嬗变去把握理论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公共行政理论在每个时代如何适应实践的要求而改变自身,也同时使理论发展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公共行政学面向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建构而言,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为研究主线和问题意识,将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之现代地方政权结构与县域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县政的权力结构、制度运作、社会管理与控制、县域公务员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背景等历史实况;突破了传统单纯以县行政制度为主的县政研究体系和框架,将制度史和社会史、知识舆论史等研究视角及其内容相结合融会,并从大历史的视域将中国古代县政发展脉络及其古今之变贯通映衬对照,从整体与具体中把握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县政发展的内涵、演进的轨迹、具有的特点、得失成败及其经验教训。
市场综合监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合理配置各层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责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书分十章,考察分析了中国市场综合监管的历史沿革、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和治理工具,论述了市场准入制度、信用监管、反垄断监管、市场秩序规范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市场综合监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是该领域具有前沿性的成果。
户籍制度改革是国家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著作在介绍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户籍一元化、新型城镇化、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结,并指出了与其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希望能为下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从公共政策决策流程的角度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定义政策问题、政策信息的收集、公共政策评估、方案开发、结果预测、政策方案的优化选择及政策理论模型。本书可供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政府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社会政策事关人民福祉与美好生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动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本书是第十六届中国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参会优秀论文集。第十六届论坛以 共同富裕与社会政策创新 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从事与之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我国社会政策创新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以及实务界人士参与本次论坛,进行研讨与交流,并提出本次大会的共识。
本教材介绍了社会危机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介绍了社会危机管理的内涵、社会危机管理的识别、判断,社会危机管理的预警、社会危机管理的预防、社会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社会危机管理的隔离、社会危机管理的善后等,还介绍了社会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社会危机管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社会危机管理的国内外比较。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本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PPP这一新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聚焦其在建立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做法,在搜集、分析现有政策、法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PPP模式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梳理现行PPP项目用地法规,并从应用层面对PPP项目用地取得方式进行整理,同时重点论述 土地资源配置 方式的可行性。2.通过研究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使用限制,探讨其在城镇综合开发类项目中的应用。3.通过整理典型PPP项目案例,梳理各类项目中的土地应用方式,并从扩大PPP项目收入来源的角度,思考 溢价归公 模式的应用的可行性。4.从土地取得、土地价值的分配利用等多角度提出政策研究建议。本书选题思路较新颖,兼具学术与政策建议价值,在目前PPP类读物的出版市场上尚不多见。
本书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置于供需双方的角度,关注异质性社会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之间的互动,认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追求总量均衡和效率提升。从需求而言,需要满足农民、市民以及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市民化人群(简称“准市民”)三种异质性社会群体“共同和有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从供给而言,针对不同公共品属性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同时,作者还从理论上提出完善政府供给,引入社会供给,消除制度壁垒等多重措施建构解决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的政策框架,并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实践案例作为实证研究,既分主题,也兼顾区域,调查了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在新型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日臻完善,完善北京 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作者率领研究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北京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策划并撰写了本书。从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追踪出发,评估城市、首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