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 罗素在其《哲学简史》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罗素的《哲学简史》一改以往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儒释道共奉的经典?故宫三殿、清华大学的校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和《易经》有着怎样的关系?自强不息、物以类聚、正大光明等常用的成语都出自《易经》?身在职场,我们怎样运用《易经》的智慧与领导、同事相处?……本书凝聚张其成教授四十余年研究《易经》的精华和成果,作者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易懂。第一部分系统阐述《易经》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卦爻辞的解读方法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详细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帮助读者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 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真正读懂了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 孔子的“礼”其实就是一本生活指南,连每个人该听啥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就是一份写给统治者看的述职报告; 墨子竟然是个嘻哈侠,他的核心思想“非攻,兼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peace and love! 从原始社会到百家争鸣,轻松搞懂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让你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觉就理清了中国哲学的完整脉络! 翻开本书,分清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理清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
作者认为,人出生的时空结构联系着他的生命信息,这是中华先人的一个伟大假说。近两千年来命理的理性探索,本质上是对这一假说做出的实证。囿于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工具,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的工作,主要在于发掘和整理命理学在理性探索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推演方法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挖掘和整理,辨别精华和糟粕,使这个在俗文化中存身了千年的传统学问能够正式跨入庄严的学术世界。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不是像普通学者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后期谢林对于自己的早期哲学的自我检讨,更包含着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由于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阐述同时也担任着哲学导论的任务,因此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暂无内容简介。。。。。。
书号:9787301344804 书名: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本书研究了1978—202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述发展及其内在逻辑变化和相关史家治史观点变迁的历程。将这种肩负着传播、弘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殊史学种类近4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史学史的体相汇聚成篇,通过明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分期、内生逻辑、表现特征、史籍与史家、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建构一个脉络清晰的学术史研究模型的目的。在徐徐展开该领域发展画卷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精神春风拂面般的舒爽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愈走愈宽阔的壮丽景象。
书号:9787545580105 书名: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道德经》精讲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中江藤树 译注与研究》由“中江藤树生平与《翁问答》述介”“《翁问答》译注”“中江藤树《翁问答》思想评述”三部分构成。 部分对中江藤树其人、《翁问答》述介以及《翁问答》内容结构、参考文献及体例说明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翁问答》全书进行了注译。第三部分首先从中江藤树思想形成轨迹进行探究;其次对《翁问答》主要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 深入讨论了中江藤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运动等。
本书是武汉大学规划建设的核心通识课教材。作为与该课程相配套的教材,本书将选择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较强标志意义、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智慧魅力的哲学流派及其特有的思想与方法,以较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加以介绍和评析,旨在拓展、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理论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提高,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启迪。 《中国哲学智慧》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者主要是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一定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总学时(含讨论、考查环节)共32学时。对一本教材来说,最重要的无疑是要切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服务于该课程教学的需要。基于这一基本情况而考虑,本教材不仅对所要介绍的哲学思想或流派进行了精选,而且着重介绍哲学家们最有新意、特色的思想,着力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规律,总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弗兰克·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 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 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 的因素联
太一信仰产生于战国楚地,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祭祀中最重要的元素。西汉中期以来太一神一跃成为郊天祭坛上的主神,至东汉末年仍是官方祭祀中的最高神,对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战国秦汉太一信仰综合研究,是探索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道教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本书前三章按时间顺序探讨太一信仰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第一章以出土简牍为基础分析战国楚地太一信仰之特点及哲学内涵,兼及秦人的太一崇拜;第二章解读秦咸阳城与汉长安城的象天体系与太一信仰之联系,梳理汉武帝时期太一进入最高国家祭祀的过程;第三章探讨西汉中晚期宗教改革背景下太一祭祀的变化,指出东汉谶纬学说的盛行、星象观测的发展导致了太一神格的分化。后两章为专题研究:第四章讨论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的各类太一方术材料,分
《周易》作为一部具有深度的古著,一直以来令人产生极大的兴趣。本书对《周易》进行了解码,挖掘其包含的深刻洞见。作者解读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以《大学》“修齐治平”为纲阐述了《周易》如何启迪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书旁征博引,论述详实,在探讨殷周时期天命观的改变、深刻忧患意识驱动以及阐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为读者带来新的见解和认识。此外,作者还深度解读了《周易》对于家庭治理的一整套理念,其中涵盖了婚姻经营、待人接物、家风涵养等。在治国之道部分,作者分析了国家教育、法治、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所展示的深刻见解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总之,这部作品就像是一本《周易》的解读课本,让我们可以理解和触摸到《周易》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逻辑和智慧。
《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最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 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万历十八年刘世节刻本、崇祯壬申陈懋德刻本。入清则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 本书以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为底本,以弘治七年吴泰刻本、正德彭杰刻本为校本,适当参考了万历刘世节刻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古今几千年的世界哲学思想版图中,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是王国,古希腊哲学衍生出欧美哲学和思想,中国哲学自成一体地持续发展,印度哲学体现在佛学思想和印度教思想。《世界哲学史》鸟瞰整个人类思想的流变与发展,梳理世界哲学脉络,辨析各大思想源流,凭高雅的品位,非凡的见识取胜,文笔活泼生动,要言不烦,观点犀利鲜明,别具只眼,议论鞭辟入里,在同类作品中,诚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本书旨在尽可能多地依据文本,尽可能多地结合其语境,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全面、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阐释。全书分6章。其中第一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其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二至五章,则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共时性的考察。其中,第二章着重阐述了莱布尼茨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矛盾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和圆满性原则。接下来的三章依次考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构件,亦即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学。最后,在第六章,从德国古典哲学、意志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直觉主义美学、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六个层面对莱布尼茨哲学对后世的深广影响作出较为简洁的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