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内容包括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社会状况 三代以来首服 身服 足服 饮食 周时车马 五帝时社会状况 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主要的成果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包括《周易义证类纂》《诗经新义》《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尔雅新义》《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楚辞校补》《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璞堂杂识》《禺邗王壶跋》等共二十五篇。体现了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先秦古歌谣谈起,止于清代民歌,依次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中国的歌谣、民歌、歌赋、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俗文学样式,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 何谓俗文学 古代的歌谣 汉代的俗文学 六朝的民歌 唐代的民间歌赋 变文 宋金的杂剧词 鼓子词与诸宫调 元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宝卷 弹词 鼓词与子弟书 清代的民歌 。
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领域。花建等著的《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在调查和分析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了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指标,研究了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剖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面对的难题,全面提出了中国迈向世界文化强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和实践对策。《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资料丰富,视野广阔,文笔流畅,图表精美,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成果。
《文明及其不满》英语规范、标准,行文流畅,适合文理各科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英语自学者学习之用。“大学生英语文库”是一套面向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系列读物,各本均为注释性读本,有助于通过研读文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文明及其不满》是奥地利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之一。于1929年首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的本性是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断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社会的发展则要求对个体的这种本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因而文明正是在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社会对遵从的要求这一永恒的对立和冲突中得以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
此书所收各文的作者均为国际著名学者,是近年来活跃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领域、现代性和全球化等问题,它们不仅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现实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其理论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不仅囿于西方社会,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丛书”由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发展组织共同策划,由我国著名心理分析家申荷永教授主编。申荷永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资格的心理分析家,国内唯一具有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资格的沙盘游戏治疗师。同时,申荷永教授也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该丛书有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方向的博士、博士后等的研究成果,也有“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提供的前沿进展。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颜泽贤教授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三任主席ThomasKirsch、LuigiZoja、MurrayStein等担任丛书顾问,JohnBeebe、DavidRosen、JoeCambray及曹础基、张粹然、张其成、刘诚和孙时进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编委,国际分析心理
自基督教世界的二元论(个体与普遍、有限与无限、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对立)打破了古希腊哲学的同一观后,从笛卡儿到莱布尼茨的近代哲学似乎都在努力修合这一裂痕。但是,他们所能实现的只是以普遍的数学观念——自然科学的逻辑来把握人文世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颇负盛名的这一著作中,读者会看到卡西尔在处理“精神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创举。在本书中,他从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和相异性、自然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文化的形式问题和因果性问题以及文化的价值等五个方面入手,对我们的艺术、历史知识和获取人性的知识的基础即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成功地创立了一个十分完满的“理想主义的自然主义”,从而在
近几年来,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吸引了文艺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和美术学等领域诸多学者的倾心研究。《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与意象、视觉和人类智力之关系的许多令人着迷的层面。书中的许多讨论都集中于对摄影的研究,对电影和视频图像的研究,对视觉、话语、语言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媒介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研究。《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认为,西方与图像的关系并不像我们经常想象的那样依赖于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认为观看就会看见或是看见就会理解的假说来源于大脑思维的模型,即在极大程度上把人的意识理解为对我们所生活世界所做的镜像式反映。
《欧洲文明简史:从上古时代到现代初期》由宋晓堃主编,本书对我国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言方面尽可能避繁就简,通俗易懂,在句法上尽量使用简单句式,在词汇上尽量选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表范围内的词汇,在内容上以中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国际政治三门课程所覆盖的知识为基础,注重与中学人文知识的衔接。
《陕西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陕西省古代以及近代文化的丛书,讲述了陕西省由古及今文化的变迁,全书分为十一章,分别是陕西历史文化渊源、陕西周秦文明、陕西汉唐文化、陕西古都文化、陕西佛教文化、陕西道教文化、关中书院与陕西文化教育、陕西的史学与文学等。
《文明及其不满》英语规范、标准,行文流畅,适合文理各科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英语自学者学习之用。“大学生英语文库”是一套面向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系列读物,各本均为注释性读本,有助于通过研读文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文明及其不满》是奥地利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之一。于1929年首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的本性是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断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社会的发展则要求对个体的这种本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因而文明正是在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社会对遵从的要求这一永恒的对立和冲突中得以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
1924年出生于美国,日本电影、文化专家。 1947年,唐纳德里奇随军来到日本东京。很快,他就对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影评。1948年,他相识了被誉为“日本电影教母”的川喜多夫人,两人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推广日本电影的过程中,结下了长期而深厚的友情。也正是通过她的介绍,里奇结识了当时名满日本影坛的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 自1953年起,唐纳德里奇定期为《日本时报》撰写影评。1959年,他出版了《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这也是部用英语介绍日本电影的专著。之后,里奇发表了大量介绍、论述日本电影及社会的专著与文章,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文化“情缘”。
W.J.T.米切尔编著的《风景与权力》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因为它把风景看成是文化力量的工具,是创建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核心工具。文集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这些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各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在本书章和第二章中,作者将分别讨论多元现代性的这两层规范内涵,其中,章主要通过梳理康德主义传统的启蒙遗产来对中国知识界“自由主义-新左翼”论争及其各自背后理据作一个全局性的学理回应;第二章则在“9·11”灾难的窒息背景下力图规范性地阐述一种康德主义的文化民主观点;随后作者通过阐明多元现代性的历史建构来回应汪晖的中国现代性论说(第三章);以坚守基本权利来质疑汪晖对权利自由主义的批评(第四章);并用文化民主来批评汪晖在同质化、本真性、文化认同、承认斗争等问题上的观点(第五章)。书尾的附录则是本书付梓前夜加入,以答问的形式浓缩了作者对多元现代性的思考与作家的康德主义之立场,不喜欢一上来就读规范性文字的读者可以先从书末的这一部分读起。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阐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应用中去。大体章节划分如下: 章 外写作理论发展回顾与前瞻 第二章 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交际语境写作:“语境-语篇”的互动构建 第四章 交际语境视域下的写作要素 第五章 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应用
《单一的现代性》是詹姆逊2002年的新作。现在,我们将《单一的现代性》全书翻译出版,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詹姆逊的思想,而且也可以使争论进一步深入。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对现代性的讨论尤其重要。有人说,詹姆逊从后现代又回到出代,以后现代话语谈论现代性。虽然论者旨在对詹姆逊进行批判,但却反映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是人们认识问题设定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断裂,也存在着联系。
本书系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的论文选,由社科院文学所户晓辉编选翻译,列在“民间文化新经典译丛”,内容涉及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民间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学以及对故事、童话、谚语、谄媚语、传说等民间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国际民俗界的新成果。
《藏书家(0辑)》从编辑以至到改样,编者都曾颇费踌躇,煞费苦心,不断地调换书稿,压缩版面,以图空纳更多的文章,……但终于因为编幅、字数所限,还是有不少文章未能刊用,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被挤到下了辑——因为到本辑为止,《藏书家》的出版将告一段落,虽然它想善始善终,也想画个激流勇退的句号,却仍留下了些遗憾。《藏书家》自创办以来,虽然编者是集组稿、编校于一身,是因为有了社领导对编著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才是《藏书家》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的保障;而一些学界、藏界前辈不顾年迈体弱,鼎力相助,几乎每辑皆赐稿,又支撑和保证了《藏书家》的品位和质量;许多友人,或南或北,除此常撰稿支持外,还热心代编者约稿审稿,为《藏书家》源源输入新鲜血液;而广大喜爱《藏书家》的新一代民间藏书家、爱好人,除是《藏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