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套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本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本是《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关公怎么从战神成了财神?俗语“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还是指变化之数?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称为“南面”呢?一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向中西哲学比较和西方汉学研究,最终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本文集展示了作者的学术理路。做与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密切相关的学问,这是作者选择学术转换的情感依托。汉学研究的天地很大,从他人的眼中,能更清楚看清自己。
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这些名人如王国维、弘一法师、朱生豪、闻一多、于右任、傅雷、邵洵美、李广田、翦伯赞、陈翔鹤、陈寅恪、焦菊隐、王伯祥、王芸生、赵丹、梁漱溟、张友鸾——每一个都是响的人物,但因为时代、个人处境以及思想境界的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展现了最真切的自我,他们用生命谱写的歌曲,给后世留下了悬念、智慧、愤怒、宽容、痛苦、觉悟……促使后来者不断地解读,并在解读中引起共鸣。让我们试图与主人公一起,解读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今天,在叙述着这些人的人生结局时,似乎很有点悲壮,其实在当年这样的结局很孤独、很平淡,无声无息。很多人生故事,只有在后人的眼中才看得出精彩……
《老武汉:永远的浪漫》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本书从人民日报号“夜读”栏目中精选252篇文章,根据梦想、青春、爱情、成长、努力、尝试、坚持、拼搏、收获、积累、沉淀、真我、感恩、希望、新知、生活等16个关键词进行分类。书中文字或暖心、或励志、或振奋、或真实,每一篇文章都能给读者力量,引导人们去努力奋斗、追逐梦想。
《无限江山:孔庆东谈文化》辑录了孔庆东先生最畅快的演讲精华、最生猛的辛辣杂文、最诚挚的感怀文字,话题兼及文化演变、人文精神、世态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 透过文字,我们得以相遇的孔和尚,听他指点江山,畅谈中华文化精义,直指当下灶;与他围炉夜话,品鉴经久耐看的文艺作品,缅怀过往的时光碎片。幽默中透着冷峻,尖锐中饱含深情,读之酣畅淋漓,过瘾至极。
词典帮助我们解决阅读的问题。不懂得用词典的人,谈不上阅读。有了爱用词典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这本书不是只给学术研究的人读的,这本书是为每一个读者准备打开的──一如词典的本身就在等待我们每一个人打开。本书同时也把「词典」、「字典」、「辞典」、「辞书」、「百科全书」等概念做个澄清。有助于读者把握如何阅读这本书。 本书分成5大部份,个部份,解释词典和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关系,以及诸多典故与故事。第2个部份,叙述编辑词典的人的故事,以及一部部词典背后的轶闻与趣事。第3个部份,是一些使用词典的人的发言。第4个部份,是How-to,怎样挑选、使用适合自己的平面词典,对读者十分实用。第5个部份,则是词典的未来。我们展望词典的变貌与各种可能 《词典的两个世界》该书描述了词典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密
假如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样: 虽然鲁迅去逝69周年了,至今,人们还会提出同样的话题。 鲁迅依然活着。 很多中国人,在万般沉重的压力下,还是选择鲁迅为榜样、灯塔。鲁迅,已经成为一种可靠的价值尺度,一个稳定的精神坐标。
本书主要讲述了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教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个家风。家庭是孩子人生路中的一所学校,家教、家风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本书从共分为九章,章总的概述了中国家风思想精髓,从第二章到第九章从不同角度为各位家长阐述了教子理念,让家长能深入体会,并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提升家风素养。 n
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还讲解了《》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红酒文化与养生》收集了红酒的相关资料,介绍了红酒特有的养生功效及历史文化,相信《红酒文化与养生》除了能让读者认识红酒的产地与年份之外,还能透彻地了解它更深的另一种风情。谁说的清,有多少人在红酒的微澜里敞开自己的心事;在红酒的祝福里走上相携相挽的红地毯;在红酒的意蕴中感受团聚的欢颜;在红酒的药理中获得健康的福祉;在红酒的雅致里体会时尚的感觉;在红酒的浪漫里享受情感的激情;在红酒的滋润下修炼身心的愉悦……
《女范捷录》是清代王相的母亲刘氏所著,由王相将其辑入《女四书》。全书分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十一篇。讲述了一个女子应该遵守的德行。自成书以来,一直被作为女子的家庭教育课本。由于近代以来对西方女权主义的盲目崇拜,这些古代的女子道德读物一度被视为封建糟粕。实际上,当我们翻开这些经典,认真研读的时候,才发现,中国传统女德经典中,对女子的教诲和要求,正是让女子获得幸福一生的源泉。 本书是弘扬传统女德的马益玲老师对《女范捷录》一书的详细讲解,对今日的女子来说,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修身读本。对我们修身、齐家、教子都会有珍贵的启示。
在编写《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修订本)(精装)的过程之中,编者力求在内容完整与系统的基础上,做到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对完备的简明读本。
本书收入鲁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讲文章26篇,篇篇流传,郎朗上口,体现了鲁迅先生演讲的激情,对人生的点评。鲁迅先生知识渊博,演讲中常常旁征博引,点石成金。“人生最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这些警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书中附有先生演讲时精彩的现场照片。鲁迅的演讲,是一个迷人的世界,编者愿与读者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并努力挖掘出更多的资料,使鲁迅的演讲成为一个更加丰富、真实和饱满的领域。
当下新千年大幕已然开启,新世纪的曙光正在绽放,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人类新的生存现实与文化境遇正向我们展开。未来的世纪人类社会将更是一个由经济、文化为主导模式的社会,因此,在世纪之交之时,对中国所面临的新的文化境遇进行考察与探讨十分必要。对中国当下文化景观做一宏观透视,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显性的文化图景,对这些文化景观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众文化已随着市场与传媒的脚步扩散发荣于世界各地,再加之后现代文化的强劲的扩张渗透,大众文化已构成最耀眼的全球化的世俗人文景观。一位学者曾说,在20世纪这个“大众社会”(Mass Socicty),大众是通过传媒建构的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体味他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大众文化作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方式,
《日本与日本人》是小泉八云评论日本及日本人文章的选辑,从心理、哲学上剖析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从日本人的内在和外表、历史和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各方面,描摹当时日本的国民特性。
本编精选《读书》自创刊三十年来的文化艺术评论文章,名家荟萃,佳作迭出,精彩纷呈。一编在手,纵览三十年风云,举凡文学、电影、绘画、戏剧、建筑、城市规划、先锋艺术各大领域,均有鞭辟入里之介绍、分析、评论,踞时代之潮头,开舆论之先河。浸润其间,细味历史脉动,于心有戚戚焉,登临观澜胜景,凭往替以鉴今。 然有诗云: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抚今思昔,目游未来,此本编之意也。
中国哲学同经典解释注定有不解之缘。哲学研究同哲学史研究本来不是一回事,只有哲学史研究才是哲学经典研究。但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这两者的关系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分。从形式上讲,它表现在注经的思想或学术活动中。这个集子收入了中山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包括思哲史)的一些研究成果,内容集中展示了先秦子学及宋明儒学两方面。很有借鉴参考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因此,通过研究一个作者的阅读习惯,我们也许预先就会知道他的写作习惯
本书并未收录《论语》的二十篇,去掉了孔子与当时的王侯们对话中缺乏要领的部分,重点收录了编者认为对现代人有教育意义的部分,并且将论语原文与日语译文相结合,并配有中文解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