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本书是敦煌历代圆光复原图集。圆光是敦煌图案的集中、综合表现形态,是敦煌图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书汇集了从南北朝到元代各个历史时期敦煌图案中圆光的代表作,有完整图案,也有局部放大,有专业的图版说明,对从事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等诸多行业有工具书的作用。
本书收录了戈雅的四大蚀刻版画系列——《战争的灾难》《狂想曲》《斗牛》和《愚行》,通过一种特殊的深蚀刻工艺完美地再现了戈雅所有的蚀刻版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戈雅聚焦于普通人,表达了对压迫的哀怨和愤怒,以及对同胞的怜悯和温暖的爱。戈雅的蚀刻版画堪称最稀有的艺术珍品,它们拥有不同寻常的很好美感,以辛辣的讽刺而闻名于世。阿道司·赫胥黎为本书作序,出色地阐释了戈雅蚀刻版画的深刻意义及其普遍特色。
“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与当代版画研究所主持设立的专项版画科研项目,得到了学院和外事处的大力支持。“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为研究方向,聚焦当代国际版画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与国际间具有专业影响力的美术院系、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交流合作,力图将新时代的版画系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的不错的版画艺术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心。 本书为第一期,主题为“化蛹为蝶”,内容分为理论支持、讲座概要、展览前言、作品图录等部分。
本书以传统木版年画《海市图》的工艺特殊性、八仙母题的题材特殊性为研究重点,辩证地运用图像学理论方法,由表及里地构建了《海市图》的图像分析、历史考释和思想内涵阐释的研究框架。该书突破以史论画、就画论画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多视角多维度图像学综合研究方法,创建了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套印技法研究《海市图》图像学内涵的新视角、民俗和历史考证的新维度,丰富了图像学研究方法。并且运用多视角多维度图像学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海市图》的画面内容实质是利用八仙故事劝导人们积德行善,发现了作品中蕴含的三官崇拜思想以及天人感应的道德规劝和积善成仙的人生追求的思想内涵。
西方当代雕塑的兴起,始于1945年“二战”结束。新世界的开启促使雕塑家们迅速告别传统,转而追求更加自由和辛辣的艺术表达,作品甚至前卫到“不像雕塑”。 贾科梅蒂将一直以来位于雕塑底部的基座融入创作,让空间感更加开放;安迪·沃霍尔把随处可见的日常消费品作为使用材料,推动了名噪一时的“波普艺术”;约瑟夫·博伊斯用真正的脂肪堆砌出著名的作品《油脂椅》,以此探索分裂世界中人的本质……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地介绍西方当代雕塑的读本,它将雕塑艺术与20世纪的时事、思潮相结合,带领读者穿透众多作品“似是而非”的外表,直抵这一艺术极具爆发力的精神内核。
裸体形象的力量—人类躯体丰富的表现力—总令艺术家们心驰神往。在这本经典的艺用解剖学专著中,美国雕塑家、插画家、科学模型制作专家和解剖学讲师艾略特·古德芬格详细解析了人体的形态构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权威全面的解剖学参考资料集于一册,方便实用,满足了艺术工作者们在此领域的所有需求。 本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之久,收录数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形态,其角度之丰富、内容之翔实,可谓同类书籍之冠;对于影响人体外观的各种组织结构,本书也悉数提供清晰的照片展示和图解。基于对人体模特的观察和尸体解剖学的分析,本书还收录了人体各部位表面形态的独特画面—如脂肪垫、静脉血管和外生殖器—以及许多之前从未拍摄过的肌肉组织照片。此外,以CT扫描、核磁共振造影和尸体解剖为参考,本书还包含了众多
这本书会解答这些重要问题:为什么那幅画这么值钱?谁来决定一幅画是不是好看的?艺术家需不需要有商业头脑? 同时,这本书还尝试回答艺术目前一个著名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