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宋代苏易简撰写。全书分笔谱、砚谱、纸谱、墨谱四部分,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以及流传的故事。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此次出版,为便于阅读,加了注释、译文、点评等内容,并配有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以提供读者一个较好的阅读文本。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中国的“虎”既是生活中的猛兽,也是生命的象征,是昂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虎”是文化精神中的福兽、财神、保护神,在民俗中的应用尤为丰富,是百姓最熟悉不过的灵兽。 《中国“虎”》对中国“虎”文化作了大体的梳理,在引导读者对其形成基本7解的基础之上,继续普及并传播“虎”文化,解读“虎”在中国整体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随着世界的变化,无论虎物种是否存世,中国“虎”的文化精神必将会永远延续、发扬。
《辞海》,是当代中国大型的综合性工具书。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历经未定稿(一九六五年)、一九七九年版、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二〇〇九年版,至二〇一九年新版,守正出新,踵事增华。《辞海》的图版是历版《辞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线描图到彩图的历史发展,作为从初版起始终保留至今的线描图,既记录了历史各阶段的风貌,又对部分彩图难以描绘的细节作重要补充,极具特色。本笺谱图文均选自一九三六年版《辞海》。吟笺赋笔,犹记燕台。谨此向所有为《辞海》编纂出版工作付出心血的前辈、同仁致敬。亦对进一步扩大《辞海》影响和二〇一九年新版《辞海》的出版宣传起积极作用。并为《辞海》品牌产品的延伸、开拓作一新的尝试。
本书以人类的基本意识——生命意识——为基点,论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学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作者上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终于剥离出中华民族生命之树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并捕捉到它蜿蜒潜伏于民间的蛛丝马迹。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是一本以图片为主兼有文字的图册。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20年来俄罗斯社会的各个方面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为20世纪90年代的颠覆性转型和普京时期的建设性重构。书稿简述了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和冲击之后的重建,通过造型艺术、电影艺术、音乐艺术、芭蕾艺术等具体艺术形式,反映了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面貌和特征,并以祖 采列捷列的艺术活动为例,说明文化艺术在俄罗斯构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中的作用。书稿对我国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努力具有借鉴意义。
该书作者经过多年的精心整理和搜索分类,遴选出千余幅花卉图照,系统而形象的展示了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演变和发展。人们用各种花卉表达心愿、感情,经过历史的沿革,花卉纹样带着时代的印记,呈现出婀娜多姿、丰富妖娆的面貌,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